“限塑令”奈何“我行我塑”

30.12.2014  04:30

    从2008年6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限塑令”,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要求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强硬的限塑措施,曾一度让“白色垃圾”无所遁形。

    如今6年时间过去了,但是“限塑令”在我市收效甚微,而且在一些商场、集贸市场、菜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里的“白色垃圾”有增无减,甚至“限塑令”在各大商超变身为“购塑令”,与当初的宗旨背道而驰。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对此,记者展开了调查。

    1 “限塑令”执行6年收效甚微

    2008年6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限塑令”时,明确规定,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的一些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后发现,目前,除了一些大型连锁超市对塑料袋实行有偿使用外,其他地方已成为“限塑令”的真空地带,各种劣质和超薄塑料袋到处泛滥,而且只要顾客买的东西多,想多套一到两个塑料袋都行。

    当日上午,记者在五泉山附近的一家菜市场看到,每位摊贩前都放着白色、黄色、蓝色等不同颜色的塑料袋,只要有顾客走过来,不管买不买东西,摊贩的第一反应就是给顾客递一个塑料袋。当顾客买豆腐或者小饼子时,摊贩会递上比较小的超薄塑料袋,这种塑料袋只能使用一次,然后就成为“白色垃圾”。

    记者走访时发现,“白色垃圾”在各类饭馆里已泛滥成灾。许多人在中午或晚上都有从外面打包带饭的习惯,将各类汤面、炒面、砂锅、麻辣烫等食物通过塑料袋打包的方式带到家里或单位吃,为了防止塑料袋在半路破损,一碗饭一般会多套一到两个塑料袋。

    等吃完饭,会将塑料袋和剩饭一起扔进垃圾箱,造成很大的污染,也给环卫工人的清洁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同时,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在外面流通的一些超薄塑料袋上赫然打着“环保购物袋”的标志,对消费者造成了很大的误导,进一步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据了解,凡是符合国家标准GB/T21661-2008的塑料袋才是环保塑料袋,环保塑料袋包括再生料塑料袋和新料塑料袋。它是一种经过日光照射、遇潮湿可很快溶化的塑料袋,或用完后可进行二次回收后再造的塑料袋。

    近日,记者走访了西站、西关、雁滩等地的几家大型超市后发现,虽然,这些超市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但实际上已经背离“限塑令”的初衷,甚至由“限塑令”变成了“购塑令”。因为,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在这些超市实行后,不仅没起到限塑效果,而且成了商家赚钱的一个门路。记者发现,在这些超市里,一个小马甲袋2角钱,一个大马甲袋3角钱,除了个别老人自带购物袋外,年轻人基本都是空手而入,拎着一塑料袋东西而出。

    2 限与不限很大程度取决消费者

    一项政策落地6年后,本应该产生很大的反响和效果,为何“限塑令”收效甚微?为此,记者采访了一些商户、摊贩和质检部门的人,发现“限塑令”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

    “一些大型超市由于经常搞打折促销等优惠活动,而且各类商品比较齐全,所以,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能够得到执行。不过,记得刚开始实行时阻力比较大。”雁滩附近一家超市的营业员告诉记者,当初超市为了响应国家的“限塑政策”,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时,遭到了很多顾客的埋怨。

    而这个政策在一些小型超市根本无法开展。雁园路附近一家小型超市的老板告诉记者,刚开始他的超市也响应国家号召,实施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但是,当一些顾客买了一些零食结账时,发现还要掏钱买塑料袋,有的直接扭头走了。来他超市买东西的都是回头客,为了不影响生意,他就在外面批发了一些塑料袋,免费给顾客提供。而且,记者调查发现,除了赶早市的一些老人喜欢提着购物袋去买东西外,一般人出门都不喜欢自带购物袋,为了图方便,全部喜欢用塑料袋装东西。由此可见,市民的生活习惯决定了这个政策执行的难度。

    尤其要想在一些饭馆实施“限塑令”更是难上加难。西站一家小吃城内的麻辣烫店老板告诉记者,如果要在像她这样的店里实施“限塑令”,几乎很难执行起来。原因很简单,麻辣烫不像米饭一样可以用一次性环保饭盒打包,只能装在塑料袋里带走。而且,回去后可以直接将塑料袋里的麻辣烫放在饭盒里,吃完后直接扔掉塑料袋,连饭盒都不用洗了。如果要限塑,在无形中会给市民的生活造成不便,他(她)们肯定不干。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大型超市、饭馆、集贸市场等都使用的是可降解环保塑料袋,一些小型超市、饭馆、菜市场等使用的大多是不合规定的塑料袋。“限塑令”明确规定,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禁止使用,为何被国家禁止的塑料袋在市场随处可见?对此,市质监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对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的企业是发现一处取缔一处,关键是现在市场上流通的许多超薄塑料袋都是外地生产的,而本地生产塑料袋的企业很少。全市各种大型超市、饭馆使用的可降解环保塑料袋都是从外地购进,而在菜市场、集市常见的超薄塑料袋多来自周边地区的黑作坊生产。塑料袋的跨地域交易,给生产监管增加了难度。

    3 “禁塑令”是否能克制白色垃圾

    面对“白色垃圾”的不断泛滥,执行6年的“限塑令”显得束手无策,怎样才能控制“白色垃圾”蔓延?在采访中,部分市民给记者提了一些建议。一位在国企退休的大妈告诉记者,要想很好的控制“白色垃圾”,就要转变大家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戒掉对塑料袋的依赖性,或者研发出一种替代品。而且要让大家从心理上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从自身做起,杜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一位从政府单位退休的大叔告诉记者,他喜欢喝白酒,每次去超市买两瓶白酒,厂家就会送一个可以装两瓶白酒的布袋,这个布袋不仅外观设计比较漂亮,而且质量也不错,还不污染环境,甚至对这种白酒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广告效果。自己出门买东西时都喜欢提着它,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对塑料袋的依赖,白酒厂家的这种方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由于没有替代产品跟进以及人们传统消费习惯的作用,“限塑令”在吉林省执行6年后,塑料袋的使用也开始大量反弹,“白色垃圾”对该省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吉林省决定自2015年1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个方法如果在我市推行后或许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据了解,吉林省“禁塑令”是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薄膜袋制品和餐具两大类产品。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薄膜袋,包括购物袋、连卷袋和平口袋,不包括商品出厂的原始包装袋和用于盛装散装生鲜食品、熟食等预包装袋。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餐具包括餐盒、碗、杯、盖、盘、碟、刀、叉、勺、吸管。这类产品原料主要来源于石油基化工原料,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长期使用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吉林省“禁塑令”的力度之大,可见一斑,不失为一种遏制“白色污染”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