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访谈:降准后如何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27.04.2015  13:28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4月20日起,央行再次采取“普降+定降”的方式,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是自2008年11月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降准,降幅超出了市场预期。同时也引发了市场的疑问:目前的货币政策是不是已经“宽松”了?降准对股市和楼市是重大利好吗?降准后如何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和“最需要的地方”?央行为何选择降准而不是降息?未来是否还有进一步降准或者降息空间?中国经济网记者就这些问题,对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进行了专访。

降准不改“稳健”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网:针对此次降准,央行官方解读为货币政策仍是“中性”、“稳健”的,而市场上很多人认为目前货币政策已经是“宽松”的了,为何会有这样的分歧?

连平:这里要区分一个基本问题——货币政策稳健与否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有紧和松两个方向,但货币政策的基调稳健与否不能用这个作为标准,应该看运作下来整个市场货币信贷的运行状况,比如说信贷增速、M2增速、M1增速、社会融资规模是多少。现在整个状况不是松了而是紧了,这时就需要货币政策来进行调节,向市场供应流动性。但不能简单地说就是基调改变了,不能说就是宽松货币了,可以说向“”的方向做调整,或者也可以说是“逆周期调整”。

中国经济网:降准被很多人理解为是股市和楼市的重大利好,就政策本身而言,会不会存在“误读”和夸大在这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连平:金融市场所发生的变化使得有必要降准,调下来是有好处的。比如降低融资成本,增加银行信贷能力,定向支持薄弱的环节。还有一点应该也在政策目标范围内,就是通过市场流动性的宽松以及利率的下降,促使或者帮助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房地产市场政策出了很多,在逐步松绑的情况下,再加一个很好的金融配合,对房地产市场是有利的。

此外,降准也与地方债及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相关。今年地方政府要发债1.6万亿,银行流动性偏紧,肯定发行就有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银行的流动性稍微松一点,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一些; 5月1日存款保险制度要出台,也需要保持市场流动性比较宽松。

至于股市是不是在这个政策目标的范围之内很难讲。客观上来说,资金的宽松以及融资成本的下降,有助于股市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