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江:住宅维修资金,别再“装睡”了

03.09.2014  09:24

  陈广江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8年实行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至今,我国收缴的维修资金在5000亿元左右。近年来,随着许多建筑逐渐进入“维修期”和“危房期”,急需启用维修资金。但这笔钱因申请手续繁琐、过程艰难,被称为“沉睡”的资金。不过,记者发现,这笔巨款并没有真正“沉睡”,它们不仅通过“钱生钱”悄然增加,而且部分还沦为某些利益部门的“生财工具”。(9月1日新华社)

  之前,媒体总是痛心疾首地呼吁,数千亿房屋的“养老钱”和“治病钱”正在“沉睡”,亟须唤醒;现在看来,这笔巨款一直都在“装睡”而已,何谈“唤醒”?无论是明存“活期”暗存“定期”,还是被利益集团当成寻租工具,都说明一个事实:住宅维修资金成了一块任人分食的唐僧肉,有名存实亡的危险。

  从根源上讲,住宅维修资金的“装睡”源于管理机制上的巨大漏洞。建设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作为维修资金代管机构的同时,又是维修资金的监管机构。这种双重性质的机构定位,使建设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集资金代管、监管职能于一体,集运动员、裁判员于一身。同时,现行《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因缺乏强制性和约束力,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这种管理机制下,作为住宅维修资金的所有人,业主并不知道钱存哪了;作为拥有代管权的部门,建设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不仅未尽到资金保值增值的责任,反而把维修资金当成了寻租工具。这么一大笔钱“闲”在那里,开发商、银行、证券公司、有关部门等,谁都想分一杯羹。无论是明存“活期”暗存“定期”,还是炒股、挪用、委托理财等,赚钱的手法花样翻新,只是受益者不是业主。

  多头管理、效率低下、归集不到位、数据混乱、增值不高、续筹困难、滋生腐败……住宅维修资金问题重重,已经背离了制度的初衷和目的。16年来,住宅维修资金之所以饱受质疑却迟迟迈不出改革步伐,恰恰因为其中隐藏着巨大的灰色利益。行政权力过度干预业主自主管理的背后,是不断上演的“借鸡生蛋”的俗套故事,没有好处,谁会无故“装睡”?

  因此,政府部门必须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现行维修资金管理制度必须改革。一方面,人大应尽快针对维修资金制度进行立法,把维修资金的管理权限交还其真正的主人,从源头上斩断行政干预之手。另一方面,改进资金托管方式,提高资金的透明度、运行效率和增值收益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美国,住宅维修资金的保值增值由专业的第三方基金公司负责管理,政府只需制定好规则,当好监督者即可。

  不过,比健全制度更急迫的是清理和规整工作,要拿出一本清清楚楚的账本,不能再这么不明不白地“装睡”了。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资金所有人,业主们要树立和提升共同财产的理念和公共权利的意识,别再容忍住宅维修资金的“装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