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文峰塔

11.05.2015  13:36

    提起文峰塔,很多人就会联想到西湖湖畔的“雷锋塔”。西湖雷锋塔不仅仅因为它的外形秀长清丽而著称,更重要的是它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在中国,各地以“文峰”二字冠名的塔有许多,大多是古代人们为使当地文风、文脉顺达,多出人才,根据风水理论而建造的,具有观赏性和标志性双重意义。如安阳文峰塔、重庆文峰塔。文峰塔的样式来自于佛塔,二者的思想根源都是神权,所以许多文峰塔与佛塔无二,塔上也刻有佛像。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地处甘肃中部地区的陇西,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许多文人骚客慷慨吟咏过。而陇西李氏文化品牌在海内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李家龙宫“寻根祭祖游”的逐渐火热,让人们赞誉为“千年药乡”、“李氏故里”、“中国腊肉之乡”的陇西名字更加响亮。

    灿烂悠久的辉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巩昌重镇”,自古以来寺庙多,塔也多。自唐、宋以来,建有各式各样的塔,但多无可考。有据可考的仅有三处:一处在大城妙华寺,是座木塔。因有木塔,又称木塔寺,寺所在的巷道至今称塔寺巷。另一处在城东5里处(今苟家门村),是座砖塔,清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巩昌知府王汉周有记:“东郊三里外,水浒砂碛,昔有砖塔,镇摄郡气,今且颓矣。”还有一处就是现存的文峰镇南山二级台地上的文峰砖塔了。

    与陇西文峰塔结缘已有20多个年头有了。那时由于我在文峰镇工作,闲暇无事时,自然多次登上塔坪零距离和此塔交流过。

    陇西文峰塔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四月(1836年6月)。据文峰塔碑记载:“旧有砖塔,巍然远峙,然已岁久倾圮,竟致故址无存,而科名渐减。郡伯唐公(唐树义,贵州遵义人。任巩昌知府期间,对地方多有建树,治贪官,肃吏政,修河堤,建折桥,修葺威远楼,扩建南安书院,筹资增加教育膏火,培植良好文风等。陇西百姓为怀念他,勒石‘唐树义遗爱碑’置于威远楼上),甫下车,即以培植斯文为已任……出东郭,行二十里许,山麓稍平处,四面环顾,谓此地建塔最宜。选定基址,卜吉于四月朔日开工……”文峰塔是座七层八棱(面)攒顶楼阁式实心砖塔。“发地四铺而耸,凌空八相而圆”。塔基为边长8米、高2.8米的正方形体砖石结构座基,塔高34米,第一层塔径6米,第七层塔径3米。塔顶为重檐,下层外延八脊飞檐,檐头镶有砖饰张口兽头8具,兽项下各挂一风铃,每当轻风吹拂,铃声叮当作响;上层为内缩四脊飞檐,檐头也各有砖饰兽头。塔顶为圆攒尖顶。第4层至第7层的8面拱有11孔佛龛,内供佛像,塔整体建筑构思奇巧。塔址选择可谓用心良苦,由于文峰塔附近山峦属于黄土梁峁沟壑区,山形平缓舒展,渭水如带悠悠从脚下逶迤而去。因此,无论从山下远眺还是攀登坪上近距离欣赏,文峰塔秀丽高耸的身影在蓝天下给人总是雄伟壮丽、伟岸耸立之感。

    1981年5月,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拨款维修,正方形体塔基下用混凝土浇注切地圆型塔基,以进一步牢固基础。翻瓦塔顶,填补裂缝,1至4层加固铁圈匝以防地震。1994年,当地政府修建了500亩的塔坪公园,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娱乐最佳的场所,并加大了对塔周边环境的建设,修起了寺庙,绿化了山野。2007年4月10日晚,文峰塔遭受雷电袭击,塔体损坏,塔身多处崩陷,被击毁的塔檐、裂缝、断裂的角柱等塔体主力构件,已无法坚持长久支撑,承受各种自然外力作用。当地政府组织人力,拨出专款对此进行了维修。如今,塔坪上苍松翠柏,林木葳蕤,神采奕奕的文峰塔又昂首翘望,见证着陇西这片热土的历史变迁,关注着“巩昌重镇”的繁荣昌盛。

    “署色苍茫攀塔坪,巍峨墨绿自从容。云霄飞来文峰塔,高耸陇右秀玲珑。”陇西古城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虽然,文峰塔是陇西县保存最久、最优美的佛塔,也是定西市仅存的一座清塔,宝刹凌霄,雄伟壮丽,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但遗憾的是,由于文峰塔宣传力度不够,许多甘肃人、甚至本地人都不是很清楚这座清代建筑的来龙去脉,外地人知晓的更是聊聊无几。因此,伴着世纪的沧桑,沐浴着远古的风情,在仰慕文峰塔记录陇西古城千年历史的同时,也叫人感到了一丝丝的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