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海铁路线上的“黄马褂”:肩扛手抱运材料
中新网兰州5月27日电 (丁思 张涛)27日7时20分,记者跟随一群身穿“黄马褂”的兰州铁路局渭水峪线路工区职工从工区驻地出发,沿着铁道线旁崎岖的山间一路小跑了约5公里的路程,终于在8时45分到达了今天的作业地点陇海线上行K1445公里800米,这样的“行军速度”令记者有些吃不消。
兰州局渭水峪线路工区担负陇海线19.257公里的线路检查整修任务。工区位于定西工务段最艰苦的地段,山大沟深,小半径曲线多,隧道多,设备基础薄弱,工作量大。线路上共有轨距杆4800余根,地锚拉杆2000余根,钢轨接头60余个,接头螺栓3600余个,轨撑500余套。工区离作业地点远,车辆难以到达,所有工具、材料都是由职工肩扛手抱运到工作地点。
“工区管辖设备偏一头,小半径曲线多、隧道多、设备最复杂,今天你可以真正体会到了。”工长裴胜祥说道,“我们工区设备最复杂、病害最多的4公里地段刚好在最东头的魏家磨山里,职工们每天扛着破碎机、起道机这些重工具一路小跑,最快也得60多分钟才能到达作业地点,职工们早就习以为常了。”
裴胜祥站在防护网外的小坡上眉头紧锁地“打量”着线路,不远处,职工们抓紧搬运工具。8时50分,裴胜祥再次进行作业前的班前安全教育。只见16名“黄马褂”迅速站成两排,布置任务、交代安全注意事项……整个过程衔接紧凑。
“班前安全教育在工区不是已经进行了吗?”记者问道。“安全工作无小事,现在安全风险管理要求很严,我们这曲线多、隧道多、通讯盲区多,稍不留神就存在安全隐患,多说一句,对保证安全还是有好处的。”说完裴胜祥用对讲机与防护员进行了试通话。
8时58分,“天窗”命令下达。“开工!”随着裴胜祥的一声令下,“黄马褂”们携带工具迅速从防护网外冲进线路。有的用丁字套筒奋力地松动枕木上的螺栓,有的挥舞着15公斤重的起道机放在轨底,用力来回拨动着起道机把,有的则蹲在钢轨旁更换着损坏的弹条和胶垫,裴胜祥则用道尺细致地卡控着线路几何尺寸。不到10分钟,他们的额头就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一道道黑印和汗水“写”在他们黝黑的脸上。
10时58分,作业顺利结束。“抓紧时间整理外观。”看得出,裴胜祥松了口气。
“准备下道避车。”防护员的喇叭声响起,大家赶忙下道。“黄马褂”们站在路肩上立成一排,工作服都被汗水和污渍印成了黑黄色……
中午时分职工们返回工区驻地,干净明亮的饭堂摆放着2套崭新的餐桌板凳,四菜一汤早已摆上了餐桌,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
“我们工区生活条件艰苦,路局和段上对我们工区都挺照顾的,这些冰箱、餐桌、板凳都是新配发的,还装修了伙房和餐厅,改建了淋浴室,配置消毒柜、微波炉,每月还有伙食补助,让每名职工都有了‘家’的感觉。”裴胜祥笑着说。
饭后,裴胜祥顾不上休息,坐在办公桌前细致地布置起下午的工作。“我们工区设备基础薄弱,前阶段‘集中修’施工刚结束,我们要利用好这段时间,加强对作业后地段的设备保养,尽可能延长设备稳定周期,为南来北往的旅客提供优质的线路。”裴胜祥说着。
几年来,在裴胜祥的带领下,他们克服了生活条件艰苦、工作环境恶劣、线路条件复杂等困难,安全优质地完成了各项生产任务,使管内线路设备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工区获得了兰州局“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完)
【编辑: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