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右杜甫草堂

20.06.2016  20:39

    陆游在《感旧》一诗中说:“我思杜陵叟,处处有遗踪。锦里瞻祠柏,绵州吊海棕。”事实确实如此,在杜甫游历栖身之地,几乎都有他的祠堂、塑像和诗碑、祠碑。从有关典籍和地方志可知,仅陇右地区杜甫祠堂就有8处之多,最著名的杜甫草堂有天水东柯谷杜甫草堂、成县杜甫草堂和徽县栗亭草堂。

    天水东柯谷杜甫草堂,位于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柳河村。据《元一统志》、《古董锁记》、《雍大记》等史载始建于北宋哲宗绍圣(1094年—1097年)年间,距今900多年了,历经宋、元、明、清。明代崇祯末年(公元1644年)毁于兵火,后重建。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再遭兵毁,毁坏殆尽,之后又加修葺。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为避战乱,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逃出长安,经艰苦爬涉来到了秦州东柯谷,在侄儿杜佐住所之旁结草芦以寄迹,种花木以埋踪,并将此地曾看作是理想的避乱隐居的“桃花源”。有诗为证:“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同。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尽管生活十分困苦,然而年青时遍游名山大川,凭吊名胜古迹的爱好始终未减,还抽空游览了秦州名胜南郭寺、甘泉寺、麦积山等地,每走一地都有诗作留世。杜甫在东柯虽仅住了三个多月,同年冬天因饥馁所迫迁到同谷(今成县),又辗转南下,年底到了成都。然而这是他一生中最艰辛、最难忘的一段经历。诗人在秦州期间所作的八十多首《陇右纪行诗》大多是在东柯草堂的作品,可以说根在东柯。据《陇上杜祠知多少》一文载,东柯杜甫祠为秦、陇、蜀、荆、楚、豫等所有纪念杜甫祠中修建最早的一座,可谓天下第一草堂。因此宋代以后被列为天水十大名胜之一。当地流传至今的民谣说九股松、八股槐、杜甫草堂、砚瓦台。长期以来,草堂所在地柳家河称子美村,学校称子美小学,把旁边的千年老槐——八股槐,称子美槐。可见杜甫在东柯谷影响之大。

    成县杜甫草堂,又称杜公祠,座落于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飞龙峡口。是一组纪念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寓同谷的祠堂式建筑,也是国内现存三十七处“草堂”中历史最久的一处。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的深秋,安史之乱战火正炽,诗人杜甫从华州弃官西行,经长安,到达秦州。阴历十月间,他又冒着“天寒霜雪繁”,挈妇将雏,为寻找一块没有血与火的“乐土”,辗转来到当时的同谷(今成县飞龙峡)。诗人在飞龙峡的西岸选择了一处背青山巨岩,面对峡谷山峰,避见向阳的山坡地,营建了简陋的栖身草堂。在同谷的一月多时间内,诗人“亲自负薪采松,拾橡为生,儿女饿殍者数人”。在严峻的生活考验面前,诗人的创作热情没有丝毫减退,仍象一只啼血的杜鹃,唱出了一支支激情饱满、沉郁顿挫的心曲。先后创作了《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风凰台》、《万丈潭》、《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发同谷县》等十几首诗作。记山水、伤乱离、怀亲友、抒情怀,有深沉的悲愁,有爆发的忧愤,有殷切的期望,有热烈的惶惶。尤以《凤凰台》和《同谷七歌》为最,与“三吏”、“三别”争辉。同年冬十一月一日,诗人“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取道东南由栗亭、木皮岭、自沙渡一线,开始了向“喧然名都会”——成都的艰难跋涉。在同谷,他不仅给后世留下了金光万丈的诗篇,也给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使后来者诵其诗,怀其人,“仰其高风,立祠祀之”。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公元872年),成州刺史赵鸿在五律《杜甫同谷茅茨》中写道:“工部栖迟后,邻家大半无。青羌迷道路,白社宗杯盂。大雅何人继,全坐此地孤。孤云飞鸟什,空勒旧山隅。”说明当时故居遗迹尚存。宋微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秀才赵惟恭捐地五亩,县令涑水郭慥始立祠。使来者美其山川,而礼其像,忠其文”,也就是在杜甫故居的遗址上重修了一座祠堂。乾隆六年的《成县新志》对此也有记载:“子美草堂在飞龙峡口,山带水环,霞飞雾落,清丽可人,唐乾元中子美避难居此,作草亭,有同谷七歌及凤凰台诸诗,后人感其高风,即其址祠祀之”。后来经过宋、明、清,民国年间几次修建和补茸,草堂才逐步美轮美奂,初见规模。现在草堂内还留存有南宋光宗绍熙四年(癸丑)宇文子震刻写的诗碑,明世宗嘉靖九年(庚寅)和十九年(庚子)立的两座诗碑,及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已未)立的《重修杜少陵祠记》碑石等十多处。

    徽县栗亭杜甫草堂位于栗亭川,唐代属同谷县所辖之栗亭镇。栗亭河纵贯南北,两岸地势平坦,良田广布。史称此地“山出珍果野蜜、地产薯芋稻粱”,为陇右不可多得的富庶地域。杜甫早在寓秦期间就已把此地想象成了“虽伤旅途远,庶遂平生游”(《发秦州》)的一方乐土。栗亭川距同谷不过一日行程,杜甫一家从同谷东行,经店村、横川而至栗亭。从史料记载、文化传说以及现存杜公村、杜公祠、杜甫钓台等证据来看,当年杜甫曾在栗亭杜公村一带寓居过。栗亭于元至元六年(公元1264年)归入徽州,今属徽县栗川乡辖地。杜公村在今徽县城西40里的栗川乡杜公行政村,徽成县间公路穿村而过。杜甫钓台位于杜公村南5里的木皮岭下元观峡内,有一如屋巨石,石面平坦如席,依山傍潭,石面上有一个人的臀部印迹和一对清晰的脚窝印迹,传说杜甫当年曾坐钓于此。后人为记其事,在对岸石崖上呈丁字形凿刻了“宛在中央,少陵钓台”八个楷书大字。

    栗亭虽然富庶,作为流寓者的杜甫一家,纵使薯芋遍地,总不容你信手拈来。期间迫于生计,杜甫可能曾只身东赴170里外的两当试图求助故友吴郁。因访求吴郁未遇,杜甫不得不再把谋食的期望寄托于投奔远在成都的友人严武,故而杜甫在栗亭滞留的时日不是太长。杜甫一家紧接着“首路栗亭西”(《发同谷》),向东南翻越木皮岭(木兰花掌)过白沙渡(在今大河乡),再翻越青泥岭至水会渡(在今虞关乡)过嘉陵江,沿嘉陵江东岸栈道南下,于12月底抵达成都浣花溪。由于杜甫曾在栗川乡一带滞留过,故而唐宋以来历代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许多缅怀诗圣的诗文、题记、碑刻,修建过纪念祠堂。据《太平寰宇记》、《徽郡志》等有关史料记载,自唐朝始,历代各朝对草堂均有修建。遗憾的是,清末至民国以来,因长期战乱与时局动荡,祠内文物大多被毁或遗失。

    杜甫在北宋时期受到文化届文人学士的普遍尊重,陇右地区的这三处杜甫草堂修建的年代都集中在北宋的哲宗、徽宗两朝期间,这恰好体现了这一历史现象。历经千年的时代沧桑,目前这三处草堂中规模最大的是成县草堂,小具规模的是东柯草堂,而片瓦无存仅留痕迹的是徽县栗亭草堂。徽县栗亭草堂在陇右地区的杜甫纪念祠堂里是出现最早的,但现状是最令人惋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