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史钩沉】漳县盐井:触摸一个盐井村落的历史文化脉络(组图)

15.11.2014  12:05

    原标题:漳县盐井:触摸一个盐井村落的历史文化脉络

    盐昌寺与盐史馆共用一个门楼

    漳盐行销示意图

    盐昌寺外的碑林

    漳县盐井乡因盐业的兴盛而名声远扬,故又称盐川。早在远古时期,居住在漳河流域的先民就掬水食盐,汉武帝盐铁官营,漳盐为封建王朝的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围绕着盐业,漳县盐井镇商业繁盛,各地的商人纷至沓来,成为陇原大地之上的著名商埠。

     案前缭绕着热闹的香火,身上却捆扎着冰冷的铁索,如此矛盾的敬神方式,真是不可思议

    上周,家中的盐罐没有盐了,就到超市去买,我手里托着这袋绵软的碘盐的包装一看,是中盐甘肃武阳盐化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地来自定西市的漳县,而“武阳”实际上正是漳县的古称啊。

    陇原大地之上的盐井文化!心中立刻浮现出这一个绝佳的命题。但记者第一次接触到盐井文化却不是在漳县,而是陇南市的礼县盐官镇。

    早在2008年,记者就去那里探访过三国古战场的遗迹。盐官镇的古称叫卤城,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卤城割麦”的故事发生地。

    但盐官镇之所以有名,除了三国文化外,还因为它自古以来就盛产井盐。盐官因产井盐,在汉时朝廷就设官辖管,到了唐代有官盐的盐井就达640多处,西周时秦非子为何养的马膘肥体壮?就因为这里水草有“”的味道,成为发展畜牧业的天然牧场,所以盐官自古以来成为西北骡马市场最繁华的地方。

    据此有的学者认为,“青者官盐烟”,“煮盐烟在川”(《盐井》),正是当年杜甫流寓秦州时在盐官一带,远远看到这里加工盐业时黑色烟柱直入云霄,满川都是青烟缭绕的情景,描写了“盐井”生产之规模,而他另外的诗句“卤中草木白”的情景,则说明过去这里曾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沼泽地,盐泉里的水满得到处流走,牛马的肥壮与当地的牧草多盐大有关系。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记者参观了当地人心中最神圣的“盐神庙”。一进二院,我们看到惟一保留下来的一眼古盐井,它深达15米,听看护盐井的老人讲,盐井下有两根水眼,一眼甜水,一眼为咸水。旁边堆的大堆水泥状的盐土,则是过滤盐巴留下来的。

    “盐神庙”的老人从盐井里打上来一桶盐水,用帚将盐水洒在土堆上,即刻土堆上面落了一层层厚厚的“白霜”,陈先生说这就是“盐土”,过去的盐要经过用铁锅“熬土”沉淀晾晒再细加工才成为真正的“”,这就是“煮土为盐”。

    后院的殿阁则是“盐圣母祠堂”,祠堂里一尊女性神像慈祥端正,身穿彩绸红带,好像带给人间祥和幸福的感觉。当地人说这就是“盐娘娘神”。传说在古时候,盐婆婆去漳县找盐爷爷相会,盐爷爷就把盐婆婆留在当地,不让她回来。两人感情日益倍增,盐婆婆也不愿回家了,此后这里的盐水就渐渐干涸了。当地百姓祭祀祈祷盐娘娘,让盐娘娘把盐婆婆叫回来,盐娘娘叫盐婆婆回卤城,盐婆婆怎么也不想去,盐娘娘无奈,只好叫来手下的神,把盐婆婆用铁索捆绑了强拉回来。盐婆婆回到盐官后,盐水又“咕咚咕咚”冒出来了。为了百姓的生计,盐娘娘只让盐爷爷和盐婆婆一年见一次面。在盐神庙,有这样一副对联:“天上牛郎织女七夕银河相遇;人间辖盐夫妇四月漳邑重逢。”盐娘娘自此成了专管盐神的“盐圣母”,当地百姓为她修建了“盐神庙”,每年农历四月十二,盐官周围都会有上万人为盐娘娘过庙会。案前缭绕着热闹的香火,身上却捆扎着冰冷的铁索,如此矛盾的敬神方式,真是不可思议。

    “盐婆婆”家是在西汉水,而“盐爷爷”却住在数百公里之遥的漳河上游盐昌河畔。

    六年之后,也是在十一月中旬,记者驱车来到漳县的盐井乡,就是去探望饱尝思念之苦的“盐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