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视觉】匠心营造 巧手剪出幸福美好新生活(组图)
贴窗花,挂红灯,春节临近,游子归乡。延续传统,传承文化。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阳光洒落在甘肃礼县秦文化博物馆旁一间不大的房间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样子。屋内挂满了各类剪纸作品,“关公挑袍”威风凛凛,“金陵十二钗”传神雅致,“文武财神”栩栩如生……驻足其中,细细品味,传统的镂空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王给,甘肃礼县人,是这间屋子的主人,当地人都亲切地称他为“给娃”,而屋内所有剪纸作品也都出自于他的剪刀之下。
都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家庭是最好的启蒙环境。王给的剪纸艺术成长之路正好印证了这句话,也为这句话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奶奶和父亲是当地的剪纸能手,自幼受到剪纸艺术的熏陶,加之兴趣使然,王给8岁起就开始跟奶奶学习剪纸。
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悉心钻研,王给的艺术之路屡创佳绩。
作为一名90后,25岁的王给在剪纸艺术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近年来,先后被评为陇南市剪纸传承人、陇南市工艺美术大师、甘肃省省级剪纸礼县剪纸传承人、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其作品曾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剪纸博物馆分别收藏。
其剪纸作品行销海内外,深受马来西亚、印度、英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国人们的喜爱。韩国高丽大学师范学院国语教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韩国国学学会会长李官奎在看到王给的剪纸作品后评价道:“中国民间有奇人,剪得这么精细,简直是鬼斧神工,匠心独具,太神奇了。”
在获得众多荣誉和奖项之后,憨厚朴实的给娃说自己还需加油。
作为剪纸艺术的非遗传承人,王给剪纸作品的特色在于,继承传统,创新发展,集“剪刻为一体”。为了节约成本,目前他用的所有剪纸工具都是自己制作而成的。
如何更好地展现剪纸这门古老的非遗文化,王给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传承古老是根基,创新现代是灵魂。”王给如是说道。“现在部分人有这样一个误区,单纯地认为剪纸就是剪窗花,其实剪纸也可以是一种装饰品,它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可以剪优美的景色、人物肖像等等。比如说,结婚照其实也是可以剪的,把古老的元素加入其中,配以现代化的表现手法,既简单大方,又有特色新意。”
给出一张清晰的照片就可以剪出一幅婚纱照,这种全新的方式颇受年轻人青睐,并以此为一种全新的时尚。从设计到剪再到装裱都是由王给一人完成的,本地所需一般两三天就可以完成,外地订购则需要一个礼拜。
对于文化传承,王给总是不遗余力。全国各地很多人慕名而来,向给娃学习剪纸技艺,同时,王给也会定期的向当地的妇女儿童传授剪纸方面的技艺。
当被问及为何要这样做时,王给笑着说:“我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有人想学,我就会毫无保留的免费教他们。因为剪纸这门非遗文化真的很需要保护与传承,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剪纸,喜爱剪纸,学习剪纸,传承这门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其实,我更为关注的还是留守儿童,教他们学习剪纸,让他们从小就能体会到剪纸这门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为他们平添了童年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部分人学习剪纸时有一个误区,那就是‘速成’,然后拿着自己的作品去卖钱,这个真的不现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王给看来,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想要学好剪纸这门古老的艺术,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还需要认真钻研,这其中来不得半点马乎与懈怠。
当问及“你带了这么多学生不怕他们学会了之后和你竞争吗?”给娃轻松地笑着说:“不怕呀,他们超越我了,我才高兴呢。他们做为我的学生,如果真的超越了我,就说明我教对了学生,他们也就真正的学会了这门艺术,我也就真正地做到了文化的传承。”
如今,很多人通过免费培训掌握了剪纸的基本技能,他们自己剪的窗花除了贴在自家的窗户上,还拿到市场上销售,从而增加了他们的收入,让他们的生活变的更加富足,这让给娃很是高兴。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王给在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上不断进取,而对于爱心公益,王给更是不曾缺席。
从2012年起,王给每年都拿出自己收入的一部分,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2014年他还注册了“给娃爱心公益协会”。
他总是说,不管干什么事,都要做到问心无愧。一个人的能力有限,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其中,去帮助更多的孩子,完成凡人善举。
给娃希望孩子们可以走出大山,当他们长大成人后,能够回馈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记者 张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