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宣传部“行进陇原·精彩故事”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第二批推荐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展二

30.06.2015  13:54

 

我与NICU一同走过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院长助理、新生儿科主任易彬医者心路

 

不知不觉中,“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已经走过了11年,一路走来,我作为亲历者,见证了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默默无闻到小有名气;一路走来,流过汗也流过泪,彷徨过也困惑过,可内心深处仍然是一种深深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来自于对患者的责任,也来自于对医学的不懈追求。

11年来,我们紧跟学科发展步伐,引进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在不断改善硬件的同时,努力在软件上提升自我。800克,700克……我们不断刷新小体重早产儿的成活记录,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也为无数家庭带来欢乐。回望来路,每一个被挽救的生命都凝聚着医护工作者的辛勤与智慧,每一次进步都印证了只有创新发展才有生命力,才会不断成长,日臻完善。 从“婴儿室”到国际一流病区 1991年,大学一毕业我就被分配到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工作,从一上班就一直在新生儿科。当时的新生儿科只能称得上是一个“婴儿室”,仅仅是在产科病房的尽头划出来一块很小的区域作为病区,只有几间独立的房间,几乎没有什么设备仪器,更谈不上什么技术水平。那时我们也只能收治一些本院出生的窒息、相对大体重的早产和部分黄疸病儿。 2002年,医院做出了建“新生儿重症救护中心”的决定,可是以当年医院的条件要建NICU谈何容易。没有场地、没有资金,投入大、风险大,对于NICU的发展前景,很多人心里都没底。后来,医院克服种种困难,打算把用来开全院职工大会的礼堂改造成NICU。就这样,经过近一年的改建,一个近400平方米的上档次、上规模的NICU就呈现在大家面前:10张床的重症监护,近40张床的恢复大厅和两间特殊隔离病房。病区做成了全层流净化病区,配备了中心供氧、中心负压吸引、中心供压缩空气装置以及1拖16床的中央监护系统。宽敞明亮的大厅式病房,设计合理的医护通道和家属探视通道,还有更衣沐浴区和配奶区……尽管场地有限,但基本设置全都具备了。十年前,这样的病区在全国也是难得一见的,这样的条件让我们每个人为之振奋。 2012年9月7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我们科整体迁入了医院新住院部大楼,也就是从这一天起,我们迎来了新的转折点,从此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我们有了更标准的净化病房,病区更加规范,流程更加合理,功能更加齐全。不但如此,崭新的病房里,配备了有“生命岛”之称的世界最先进的 “暖箱”,还有高端的新款呼吸机,NCPP;气动物流,PACS使我们更像是国际一流的NICH病房。自从搬进新楼后,前来参观学习的医院和团队络绎不绝,来自意大利、美国、瑞典、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在参观过我们的NICU后,都觉得在中国的西北能有这样档次规模的NICU实在是不可思议,我们的医疗条件绝不输给任何一间国外医院,每次听到这样的评价,我们都特别自豪。 “走出去”与“请进来”带来的惊喜 硬件条件上去了,建设与之相匹配的软件就成了关键。2001年,为了筹建NICU,我被派到北京儿童医院NICU进修了半年。后来,医院为我们调配的护士长郭宇,也是从新加坡学习工作回来的。从那以后,每年医院都要派年轻医生和护士到全国一流的儿科医院学习。2006年、2008年我们又选派了两名医生参加“中加项目”--上海和加拿大新生儿医师培训项目。参加这个项目要先在上海复旦大学儿科医院进行一年的纯英文培训学习,然后再去加拿大医院做一年医生,这个项目对医生业务的培训是非常扎实的。这两名医生回来后,对我们NICU整体医疗技术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期间,我们还陆续派医生去美国、意大利进行交流。外派医生开拓了眼界,带回了新技术,了解到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可以说,我们的软件就是靠这些年不断外派医生进修学习逐渐铺垫起来的。 NICU建成后,由于以前的封闭及治疗模式的落后,外界对NICU缺乏了解,也存在疑虑,所以病人依旧不多。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从2003年底开始,我们主动“走出去”,向外界介绍我们医院,并为周边医院免费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知识培训。我们承诺:如果有危重患儿,我们可以上门转诊。每年,我们还要与周边医院开一次转运反馈交流会,向他们介绍转诊到过来的孩子的治疗和随访情况。这样,经过3年多的努力,知道我们的人越来越多,周围有产科的医院只要有问题“宝宝”出生,第一时间先想到我们,NICU的病人数量也成倍增加。同时,我们的技术也得到了许多同行的认可。我们转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从刚开始的50公里,扩大到100公里,后来发展到300公里。这条省内第一条24小时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也进一步扩大了医院和NICU的影响力。 在“走出去”的同时,我们开始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的新生儿专家来我院指导教学,并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专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在我省举办一期“小儿急救诊疗新进展”学习班,推动了全省小儿急救专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与国内知名医院合作,进行新生儿呼吸衰竭流行病学调查、早产儿流行病学调查、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多中心科研项目,提高了我省新生儿专业的科研水平。今后,我们还将与意大利、瑞典、丹麦等新生儿救治开展比较好的国家多做交流学习,如果把这种交流做到常态化,那我们就会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只有创新发展才有生命力 与国际接轨使我们在技术同步上走在了全国前面。NICU成立后,我们陆续引进了CPDP,呼吸机,高频呼吸机,一氧化氮,换血技术,亚低温,PICC。2002年以前,救活出生体重小于1000克的小早产儿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后来随着呼吸机、表面活性物质和全静脉营养这几项对救活新生儿具有突破性技术的引进,我们也有了尝试的勇气。2004年8月,我们接诊了一例仅26周患NRDS的早产儿,孩子出生时体重只有800克。说实话,当时大家心里都没底,最终经过60多天的治疗和监护,孩子终于顺利渡过呼吸、感染、喂养等生命关口,后来孩子的评估结果也良好,健康出院时体重近3500克,这次我们也破了甘肃省超低体重儿抢救记录。 第一次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和力量,再后来,700克、650克的超轻体重早产儿也被我们救活了。每个早产儿家庭都有一段故事,有的是高龄产妇,有的是试管婴儿,有的是产妇有家族病,多次妊娠不成功……这些早产儿对于这些家庭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每次看到家长企盼的眼神,我都深深地感受到作为新生儿科医生的一种责任,而每次看到家长抱着恢复健康的孩子出院时的喜悦,所有人都特别欣慰,这不就是我们工作的价值吗。 2004年,我们开始引进换血技术。那时如果有RH溶血,或者重症黄疸患儿,我们真的是束手无策,省内其他医院也做不了换血。2003年我们派人专门学了换血技术,2004年正好遇到一例RH溶血的,没有经验,也不知道换血当中会出现什么突发情况,大家都很紧张。当时我们5个人做了5个多小时,才完成了全部换血工作,换血过后,孩子很快就好转起来了。如今,换血技术已经更新了好几代,对我们来说也不再是什么难题,每年我们要做近20例换血。 2006年4月,我们接诊了一例先天膈膨升致右肺发育不良呼吸衰竭患儿,在接受常频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下,病情仍没有缓解,几度病危,家长征询省级多家医院相关专家,都认为必须手术,否则患儿凶多吉少,而省内这项手术风险极高,同样没有治愈的把握。就在家长几乎绝望,打算放弃治疗时,我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开始用常频叠加高频通气治疗。让大家意外的是,孩子的病情竟然得到缓解,并逐步康复痊愈出院。这个病例成功治疗,打破了通气方式独立应用的传统模式,使我们在常频和高频两种通气模式叠加应用方面有了更多的经验和认识。 同年,我们派人学习了头部B超技术,可以定期监测患儿颅内发育是否正常。再往后,我们可以开展床旁ROP筛查了,并率先开展国内领先的高压氧舱及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一项项技术被创新,一个个项目填补省内空白在临床实施,一批批小早产、最小孕周、最小体重被不断改写突破记录。50张床的病区,从20多个病人逐渐发展壮大,病人数量不断翻新,个别时候出现加床20至30张。这些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NICU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而这一切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不断追求新技术,坚持创新发展的信心。 学科协作 共促发展 其实,NICU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医院发展的一个缩影呢?没有全院学科的齐头并进,也不可能有NICU的今天。就在前不久,我们收治了一例新生儿,出生状况良好,只有轻度湿肺,可到了夜间突然病情加重,上了呼吸机,此后多次撤机,都因无自主呼吸又反复上机。可是各项检查都没有异常提示,后来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怀疑这是一种罕见的名为“先天性中枢怀低通气综合征”的基因缺陷病例。在咨询了多家外省医院后,我们才知道国内只有几家医院可以和研究机构联合完成此病的基因诊断,其余都只能做临床臆诊,而且基因诊断费用高且时间长,通常要1个多月才能出结果。无奈,我们试着询问了医院遗传中心,他们当即回答说能做这项诊断,原来医院为他们新购置的基因测度仪完全可以完成这项检查。接下来,遗传中心尝试合成了该病基因检测的引物,我们送出定样仅两周时间,他们的结果就出来了,证实该患者是因为基因缺陷导致先天中枢低通气而无法撤离呼吸机。拿到结果的那天,我们为医院感到骄傲,这也再次印证了只有学科间的相互支持,才能共同促进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过:知识就如同我们画圆圈,圈画得越大,圆圈周围的范围就越广,就说明我们面对未知的知识就越多。如今的新生儿科越发展,我们面临的未知的、不能明确的问题也就越多,这就需要多学科协同来支持新生儿的开拓发展。举例来说,很多内分泌、遗传代谢问题我们需要内分泌、遗传代谢科支持;很多心脏疾病,我们需要心内、心外的扶持;很多神经系统疾病比如脑积水,脑白质软化,脑损伤,我们又需要神经外科、康复完成干细胞移植科来互补完善;很多损伤、畸形,我们需要小儿骨科……任何一个学科的强大,都离不开相关学科的支持。 如今的NICU,已经从最初稚气胆怯的婴儿逐渐成长为阳光自信的少年。未来,我们还在通往国际一流的路上,我们仍将踏着创新的脚步,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