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直在坚持——“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20载综述

20.08.2014  09:57

  原标题:他们一直在坚持——“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20载综述

  记者团在玛曲湿地采访。 本组图片由陇原环保世纪行组委会提供

  2005年张掖湿地遭污染的场景。

  如今张掖湿地风景如画。

  记者 沈丽莉

  对于1994年的冬季,许多人已不会再有太过深刻的印象。然而正是这年,由省人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牵头,会同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等10个省直部门主办的“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正式启动。

  以一批记者,一批政府官员组成的以环保监督为主要目的的团队从此开始远征,薪火相传20年。

  特别是2002年以来,“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分别以“聚焦祁连”“关注生命之水”“直击违法排污”“追踪水污染”“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节能减排与生态文明”“自然保护与生态”为鲜明主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宣传采访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陇原大地的山山水水,处处留下了“陇原环保世纪行”记者采访团扎实的足迹。

  20年不短。在这又一历史时刻,回顾过去我省境内环保事业的发展,既是对将来的期许,更是对20年来为甘肃环保事业付出辛勤汗水的环保工作者的致意。

  关注关爱关心

  2003年7月,《甘肃日报》稿件中这样写道:水是草原的生命。水是沿河所有生灵的生命。然而,生命之水正在一步步萎缩。

  当年,陇原环保世纪行“关注生命之水”采访团,怀着对黄河的崇敬对水资源萎缩的忧虑,走完黄河甘肃段全程。耳闻目睹,令人震惊——黄河累了,她在流泪。

  这组名为《忧患黄河》的稿件一共5篇,记者杨恒和李近远在稿件中的一段话至今读来依旧会让人震撼:伟大的黄河,九曲八弯,穿过陇原,奔流到海,到底谁主宰着黄河的命运?是天,是地,还是人?

  10年前,黄河怎么了?

  玛曲草原,素有“天下黄河蓄水池”之称。当时,当记者团来到这里时却发现,位于玛曲县南部的160万亩的乔科曼日玛湿地不复存在;玛曲县境内28条黄河支流已有11条干涸;数百个湖泊水位下降,地表径流量和土壤含水量锐减……

  黄河在甘肃境内流经913公里,途经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433公里,孕育出玛曲亚洲第一牧场。然而,玛曲县境内黄河沿岸已经出现长达229公里的沙丘带,沙化草地面积80万亩。《科技鑫报》记者蔡天鹏回忆,从玛曲县城出发18公里后,他们在欧拉乡看到草原背后黄色的沙丘,最高处已达30米。

  不仅是玛曲县黄河告急。《人民之声报》记者王仲毅10年前的稿件中写道:2003年汛前,黄河来水减少到50年最低水平……

  是年开始,“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持续关注生命之水。

  2003年,以“关注生命之水”为主题,重点对全省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治理情况进行了报道;

  2004年,以“直击违法排污”为主题,对全省小造纸、小冶炼等能耗高、污染重、效益低、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15小企业”进行了批评报道;

  2005年,以“追踪水污染”为主题,对全省48条主要河流和重点城市的水污染问题进行了深度关注;

  2009年陇原环保世纪行记者团第4次深入甘南采访,突出报道了甘南州作为长江、黄河两大河流上游地区主要生态功能区和水源涵养补给区,对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并对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和玛曲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重点呼吁。

  通过“陇原环保世纪行”的呼吁和各级政府的积极争取,2010年5月2日,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实施甘南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恢复与保护,全面启动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大退牧还草、牧区水利等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力度;研究建立甘南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水源涵养功能。

  痛心痛斥治理

  这些年来,采访团对涉及群众的环境资源合法权益等违法问题进行曝光,同时并没有一曝了之,而是对发现的问题紧抓不放,坚持跟踪监督,直到推动问题彻底解决。

  2006年8月,采访团在陇南康县采访时,目睹被非法采金者乱采滥挖而变得千疮百孔的犀牛江,无比愤怒的记者们,首先想到的是两岸受害群众。他们紧紧抓住非法采金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危害这一主线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采访。在受害最严重的太石、索池两乡,当地工作人员、记者一起,走村串户,与农民和基层干部谈心,给他们讲解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法律知识和群众应该享有的合法权益,鼓励他们讲出了非法采金者乱采滥挖、强占农田、砍伐树木、欺压群众的种种恶行,掌握了采金活动造成环境危害的事实。

  在西合县采访时,记者冲破重重阻碍,与六巷金矿承包采金者和受害农民直接接触,揭开了当地非法对外承包破产金矿剩余资源,拖欠青苗补偿费和农田占用恢复费,采金者占压农田、毁坏农作物的事实。由于掌握了大量准确的第一手资料,记者们写出了具有强烈冲击力和震撼力的批评文章,引起社会强烈震动。中央电视台等众多知名媒体转播了陇原环保世纪行专栏文章,并配发了按语和评论。

  《兰州晨报》记者柴用君当时就随同此次采访,他的稿件里不留情面地提到:陇原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发现康县非法采金行为猖獗,随团省上有关领导愤怒究责——管不住,不是眼睛有问题就是良心有问题。

  《甘肃日报》记者李近远采访违法排污企业时,听到对方“理直气壮”答复:“企业要生存,工人要吃饭,治污需要钱”后,写下了这样的题记:要治理污染,就要先制造更多的污染。这个悖论看似荒唐,却是现实存在的。

  2006年,陇原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对我省贯彻实施矿产资源法的情况进行了全面采访报道,曝光了一批严重破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推动各级政府解决了一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方面的问题。通过反复跟踪采访监督,督促陇南各级政府彻底取缔了犀牛江、六巷河、李坝非法采金活动,恢复了生态环境,修复了占用、破坏的农民土地,并赔偿了农民损失,得到当地群众拥护。

  信心信念笃行

  20年来,记者团带队领导和记者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始终有两个“不变”:所有人的信念不变——环境资源保护科学知识得以普及,环境资源违法行为受到打击,群众环境资源合法权益得以维护。

  另一个“不变”是活动中永远有一张“老面孔”——陇原环保世纪行组委会办公室主任路有明。在刚刚接手这项活动时,他还是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如今步入中年的他已经陪伴“陇原环保世纪行”走过了十多个年头,从敲定主题、组织记者采访、随团检查等,一切事无巨细。路有明说,长期的实践证明,“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是一项将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的民心活动,在多年甘肃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年来,“陇原环保世纪行”共组织近50次大型宣传采访活动,100多家媒体700多人次记者参加了采访。

  ——通过连续多年对祁连山的集中采访报道,推动了祁连山国家级生态补偿实验区建设的启动。

  ——“聚焦渭河”主题宣传活动,推动了渭河源区作为国家重要的江河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和渭河流域跨界生态补偿的实施。

  ——通过“关注农业污染、改善农村环境”宣传主题活动,推动了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污染防治等工作。

  ——通过对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的宣传报道,推动了《甘肃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的出台。

  《人民之声报》记者王仲毅算得上“陇原环保世纪行”的元老级人物,从2001年开始,他已经连续14年参与活动采访报道,其采写的《祁连山危机》《循环经济推进甘肃发展》《黄河危患》等多篇作品获得陇原环保世纪行好新闻奖。14年来,甘肃环境的变化让他感触良多。“大约七八年前我们在采访时,总能看到小工厂、小作坊肆意排污,空气、河流污染严重,采访团对此做了大量的监督报道。如今,排污严重的“15小企业”已经难觅踪影,看着周围的环境变绿了、刺鼻的味道消失了、河水变清了,倍感欣慰的同时,也让我体会到‘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甘肃经济日报》摄影部主任曹志政连续十年参加“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每年都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着甘肃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他说,“作为一名记者,监督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宣传各地保护环境好的经验做法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事情。”同时,此项活动也让他成为一名真正的环保工作者,时刻关注甘肃环保工作的进展。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副主任委员、陇原环保世纪行组委会副主任武敬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的组成部分,“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20年来通过持续加强环保宣传及对问题的反映,增强了全民的环保意识;在采访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发现先进典型,进行积极的推进和宣传,起到了示范和引导的作用;曝光环保违法行为,起到了批评揭示作用;通过陇原环保世纪行,促进政府进一步加强环保工作,企业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落实主体责任。他表示,今后还将把“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长期坚持下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全省的环保工作做出贡献。

  2014年,“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开展整整20年,这只是一个节点,并不意味着结束,从起初我省生态环境屡遭破坏,到后来发现问题坚决整治,现如今这种各级政府将环保工作与发展经济并重,一路走来,并不轻松,但坚持就有收获,此项活动已成为我省人大法律监督的一面鲜明旗帜;成为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最佳平台;成为广大群众反映环境问题、维护环境权益的畅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