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文化】陇剧前身是道情—环县道情浅说(图)
前不久,陇剧《枫洛池》为庆贺创演55周年在兰州举办了盛大的庆诞演出,数代新老主要演员悉数登台,共话今昔,互磋技艺,同述喜悦,不仅让观众领略了艺术家们的靓丽风采,而且也更进一步地了解到了陇剧开山之作《枫洛池》诞生、成长、发展、繁荣和完善的过程。
说到陇剧《枫洛池》,不能不言及环县道情皮影戏。皮影戏虽然遍布于我国的大江南北,但因环县皮影制作的精良,人物表现的生动形象和唱腔的“悠扬刚健、字正腔圆、旋律优美、节奏明快”以及高亢激越、委婉动听等特点,在梨园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历来深得当地及周边人民群众的由衷喜爱。通过“走亲戚毛驴一赶,吃羊肉袖子一卷,心慌了窑里一喊”不难看出环县道情受到当地人民群众喜爱的程度和与人民群众生活的息息相关。
有资料表明,皮影艺术早在我国汉代已经产生,唐代已出现于宫廷,宋代便盛行于民间各地。环县皮影戏以演唱道情为主。“道情是一种以说唱形式为主的民间小曲,是群众自娱自乐、表情达意的乡间小调。它源于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后配以曲牌、歌词,演变为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称为‘道歌’或‘道情’。”环县道情据考证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初产生于环县道教圣地兴隆山(俗称“东老爷山”),是用以宣传道教思想,鼓励人民反抗外族入侵,以御敌保国、卫疆固土为目的的。历经一代代道情皮影艺人的不断实践、创新、改进和完善,并融入地方演唱特色、音乐元素、器乐伴奏等,使得其艺术水准不断提高、升华,生活气息更为浓郁,其地方性、群众性、娱乐性、社会性、时代感也更强。
环县道情剧有着悠久而又辉煌的历史。在数百年的传承中,为了使故事显得生动形象,脍炙人口,能够得以广泛传播,道情艺人便将皮影引入道情,将道情移植融入皮影,以皮影为载体,以道情为主旨,使二者相得益彰,达到有机结合,共同发挥出更为有效的寓教于乐、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道情皮影戏又称“小戏”、“家庭戏”和“炕头戏”。道情皮影戏的唱词以七字句或十字句为主,它与秦腔戏文的唱词字句有相似之处。这种句式,不仅用词简约,造句灵活,韵律谐和,行文流畅,而且易于渲染氛围,抒发感情,能够充分表达戏剧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揭示戏剧的主题思想。当然,在演唱中还能够较好地发挥出抑扬顿挫,刚柔并济的作用。道情皮影戏的道具非常简单,演出场地没有较高的要求,一孔窑洞,支起白纸亮子——也叫影窗,点燃煤油灯(现在用电灯)即可开锣唱戏;其全部家当,一头毛驴驮着就可以走乡串村,进行演出,故,群众形象地称其为“一驴驮”;演员人数也较少,一般三五人即可。环县传统历史道情剧经过清末民初道情皮影艺术大师谢长春系统移植、大胆改编的就多达100余本,至今传承演唱,深受当地及周边人民群众的欢迎。其代表剧有《游龟山》、《白蛇传》、《杜十娘》、《忠孝图》、《苦节图》、《九华山》、《蛟龙驹》等。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文化厅曾多次派人深入到环县,对道情皮影戏及其音乐全方位地进行了挖掘、整理,共征集到剧目62个,各路艺人唱腔200余段,曲牌146首,打击乐谱54种,同时还出版了历史上第一本全面介绍环县道情戏的资料性书籍《陇东道情》。尤其是1958年,为了普及环县道情,加之受到陕西碗碗腔搬上戏曲舞台的影响,庆阳县委宣传部提出用陇东道情的曲牌排演戏曲剧目的想法。于是选派秦剧团演职人员深入环县(陇东道情以环县道情为正宗)曲子、木钵等地搜集道情曲牌,研究道情的艺术风格、演唱特点,并经过大胆尝试、探索、创新,首次排演了道情折子戏《杀庙》,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演出获得成功。于此同时,甘肃省也成立了戏校并设道情班,环县的一大批道情艺人被纷纷调入省戏校任教。随后在环县道情艺人的指导与协助下,庆阳县秦剧团排出了陇东道情剧《白玉楼挂画》和《刘巧儿》选场《挡桥》。1958年5月,甘肃省秦剧团在庆阳、环县一带巡演中,又请环县道情艺人传艺,为道情戏《白玉楼》、《双怕婆》的唱腔记谱。随后又编排了《吵宫》、《六姑娘》、《二姐娃思春》三折道情戏。这些道情戏的创编演出,为后来风靡全国的陇剧《枫洛池》的创作、编排、演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59年2月,甘肃省戏曲研究院所属的道情剧团成立之后,创作和排演了大型古装道情戏《枫洛池》。由于《枫洛池》是根据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内容、形式编排上演的,初以“环剧”命名。1959年9月,《枫洛池》进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首都文艺界对《枫洛池》给予了高度评价,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也观看了演出,给予了肯定,并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在接见演职人员时,周恩来总理说:“枫洛池》可以定为陇剧嘛!" >甘肃省无代表剧种,我看《枫洛池》可以定为陇剧嘛!”同年12月,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在欢迎道情剧团赴京演出载誉归来的宴会上,正式宣布将这一代表甘肃独特风情的道情剧命名为“陇剧”,填补了甘肃省历史上没有自己代表剧种的空白。同时,“甘肃省道情剧团”随之正式更名为“甘肃省陇剧团”。
当然,今天的陇剧,不论从舞台设计,乐曲谱写,唱腔变化,艺术风格,人物塑造诸方面而言,与当年的道情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其源自于道情的事实是不可置疑的,道情戏之于陇剧的贡献也是不可没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