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脱贫致富要用活本地资源

11.09.2015  10:45

  经过近年的努力,文县铁楼世藏族乡、武都区坪垭乡等少数民族乡镇的群众当年人均纯收入增长30%。他们的做法就是,保护优美环境、打造旅游品牌、拓宽致富渠道,把渴望“输血”转变成为自身“造血”。这个过程既有观念上的转变,又是致富能力的增强。

  过去,“山大沟深”、“穷乡僻壤”一直是偏远山区的代名词,长期以来,由于这些地方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发展先天不足,一些少数民族乡镇,群众观念相对封闭,产业发展较为分散,农民生活贫困落后,尽管国家在政策、资金等多个层面给予扶持,不断“输血”,但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走出贫困。

  脱贫致富首先要转变观念。每一个乡村,脱贫之路不是唯一的:有些适合发展特色产业、加大科技推广,有些地方注重推动项目建设、进行劳务输出、设法移民安置、开展教育扶贫等等,在这些途径中,首先要依托自身条件,用足、用活本地资源。陇南山清水秀,农林特产丰富,但由于规模小而分散,运输不便,信息闭塞,在这种条件下如何把群众的特产变成钱?近几年,陇南不少偏远山乡的群众利用电子商务打开市场,培育出了一批农产品网销品牌,贫困乡村农户正在借助电商发展走上脱贫致富的新路。干旱缺水的定西,当地群众变“苦等”为“苦干”,顺应当地自然条件,广泛种植马铃薯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文县铁楼藏族乡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围绕绿水青山做文章,既传承了文化,保护了环境,又创新了产业,拓宽了增收的渠道。这些好的做法,都是依托当地资源,转变发展思路,创新致富路子所取得的成果。

  当然,受知识水平、认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转变观念靠农民自身是远远不够的,各级政府部门要因势利导。一方面,要畅通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信息渠道,帮助农民群众及时了解外地经验,悉知发展动态,获取市场信息,群众从中可以开阔眼界,树立致富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加大各类培训力度,不论是科技知识还是产业技能,都要尽可能广泛地惠及群众,让他们有能力思考或选择致富的办法。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准扶贫释放政策和资金红利,强基础、育产业、兴科技,帮助农民实实在在地创业发展,脱贫致富,才能逐步实现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