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武都:“花样”农田富了农民
01.06.2015 19:22
本文来源: 中国甘肃网
中国甘肃网6月1日讯 (通讯员 李腊梅)6月,走进武都区城郊乡渭子沟村,一畦畦西瓜、辣椒、莴笋绘出绿油油的主色调,一垄垄即将上市的豆角、西红柿、茄子五颜六色点缀在田间,一堆堆刚收割的油菜泛着金黄,传递着收获的信息。司新平一家人正在往车上装刚刚脱粒的油菜,见到记者,他高兴地说:“我们村现在什么农作物都有,农民种的是四季田,一年当中,不论什么季节,都能看到绿油油的田地和新鲜的蔬菜、瓜果。”
司新平是村上的种田能手,说起种田的事,他滔滔不绝,并详细介绍他家的“什锦田”、“四季田”。他家有4亩地,一年四季什么都种:每年冬至用全膜双垄技术种洋芋、油菜、黄瓜,同时在垄间种萝卜、笋子。正月里又开始在大棚内用营养钵培育西瓜苗。到3月份,萝卜、笋子就可以上市。4月底挖完洋芋、收完油菜后,腾出来的地,又可以移栽西瓜或种甘蓝、洋葱,低洼水田还能插秧种稻。7月甘蓝上市,又种豆角,9月豆角收完,又种白菜,白菜收完就到了冬至。这样种田,不仅四季有色彩,有果实,最重要的是收入比以前增加了近10倍,以前每亩地一年收入也就700元左右,现在能达到6000多元。“一年到头没闲工夫,时时在劳作,虽然有点辛苦,但享受到了种田的乐趣和丰收的喜悦。”司新平说。
如今,和渭子沟村一样,武都区白龙江沿岸的汉王镇马坝、两水镇后坝、石门乡下白杨等20多个村社,依托海拔低、水资源丰富等独特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压粮扩经,实现了由过去单一的种粮模式到粮菜、粮果、果菜间作等多种模式的转变,使过去的一年两茬变为现在的一年三茬、四茬,农民真正鼓起来钱袋子。
本文来源: 中国甘肃网
01.06.2015 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