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文县:家庭养殖大鲵助农增收
通讯员 董超
每到傍晚时分,文县范坝乡让水河水面如镜,山树倒映其间,水天一色,一幅山乡水村绝妙的画卷。该乡王家村村民高全清撑起一叶扁舟,船桨划破水面的平静,荡起层层涟漪。他抓起渔网抛入水中,渔网在空中闪烁着没入水中。第二天一早,高全清和妻子就捞起了渔网,将大小的鱼儿装进桶里,带回家,稍稍拾掇一下,投进自家一间房屋里的几个池子里,让里面的“宝贝”——大鲵美餐一顿。看着它们吃的痛快,夫妻俩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是高全清近几年来一致重复着的生活缩影。
他是该乡较早开始家庭养殖大鲵的农民。
大鲵的叫声很像幼儿哭声,因此又叫“娃娃鱼”,是一种食用价值极高的经济动物,其肉质细嫩、风味独特、营养价值极高,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范坝乡属于库区,水资源丰富,水质好,适合养殖水产,特别是适合大鲵的养殖。
“前十几年,在有些溪流里还能见到野生的娃娃鱼,还很多。”高全清说:“我看到它的价格很好,就开始试着养了。”说干就干,高全清一面到汉中等大鲵养殖技术成熟的地方学习养殖技术,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硬是掌握了相关技术,一面办下了由甘肃省农牧厅颁发的驯养繁殖许可证。开始了一条家庭养殖大鲵的致富路。
养殖大鲵让他赚到了“第一桶金”,当年纯收入达到30000多元。这下村里的有的乡亲也想养殖大鲵,便上门求教技术,他总是热情地给予解答,甚至上门手把手的教。妻子对此不理解,他总是说,大家都挣点钱才好。
看着乡亲们养大鲵的热情高涨,大伙又商量着成立了“文县溪源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有18户村民加入,形成了抱团发展的格局,进一步促进了当地大鲵养殖的发展和繁荣。
高全清介绍说,这几年,自己每年都有3、4万元的收入,但还不算是养殖大鲵收入最好的,比他的规模大一两倍的养殖户还有很多。在文县,像高全清一样通过特色水产养殖走上富裕道路的人很多。这全依靠文县水利资源丰富和产业发展政策扶持。
文县境内有“两江八河”,360多条溪流,拥有极为丰富的水利资源。同时,先后累计投入项目资金近亿元,加强对水产养殖的财政支持力度,引进推广大鲵、金鳟、虹鳟等渔业新品种15个,推广人工采卵孵化等新技术5项,推大鲵庭院养殖、休闲渔业养殖等新模式5种,举办水产养殖培训班30多期,接受培训2000多人次。现已发展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13个,养殖农户200多户。大鲵特种养殖池塘达到50亩,大鲵存池近5万尾。
“现在政策支持力度大,市场销售量又好,我要好好的干下去。”对于自己的事业,高全清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