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提质增效 让农特产品更优更特

16.07.2015  18:51

  原标题:提质增效让农特产品更优更特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陇南的优势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选择。近年来,依托丰富的农特产品资源优势,市委、市政府抢抓政策机遇,着眼于推动“433”发展战略深度落实,以开展“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年”活动为契机,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打开了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记者 韩县银

  盛夏的陇南,花红柳绿。在这充满生机的季节,陇南大地处处呈现着农业特色产业竞相发展的喜人局面:

  全市核桃树高接换优工作全面结束,嫁接核桃树303.6万株;全市繁育出圃良种苗木900万株;礼县建设大黄标准化生产基地1500亩;陇南市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大型龙头企业……

  近年来,依托丰富的农特产品资源优势,市委、市政府抢抓政策机遇,以“433”发展战略为总纲领,快速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特别是今年大力开展的“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年”活动,为我市农业特色产业注入了强大动力。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扩大规模,推广良种,提升科技,加强管理,找准制约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在生产环节实现提质增效———

  时下,走进宕昌县阿坞乡麻界村,只见坡上坡下,大黄、当归、黄芪……各类中药材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边。轻风拂过,药苗欢快摇曳。“近年来,麻界村大力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推行规范化种植和无公害生产,完成了地膜黄芪、当归GAP种植,筹建了麻界村中药材合作社和中药材科技对比试验田,全村中药材种植水平全面提升,村民收入得到了增加。”麻界村村支书包东生说道。

  据了解,麻界村目前建成了100亩当归优苗繁育基地、100亩当归种子优质繁育基地、中药材科技示范园……不难看出,中药材种植已成为麻界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路子。

  不仅中药材产业如此,放眼陇南大地,核桃、油橄榄、花椒等特色农业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去年以来,立足陇南得天独厚的特色农业发展优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433”发展战略,以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按照“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的特色农业总体发展布局,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特色农业开发工作呈现稳步健康发展的局面。

  今年年初,市委下发1号文件,决定在全市开展“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年”活动,掀起了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高潮,以“基地规模化、管理科学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营销市场化、产品品牌化”为目标,农业特色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按照活动要求,我市以经济林果、中药材、苗木、畜牧养殖等为重点,加快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步伐。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27.49万亩,新植核桃13.79万亩、花椒5万亩、油橄榄8.1万亩。种植中药材50.06万亩、马铃薯171.4万亩、蔬菜45万亩。

  全面落实经济林综合管护措施,把加强和普及经济林综合管理作为实现产业提质增效的突破口来抓,完成核桃嫁接303.6万株、油橄榄嫁接12.8万株,完成经济林综合管理654.6万亩,提升了干鲜果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我市还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良种引进、选育和推广力度。今年上半年,全市创建三大经济林果提质增效示范点77个,建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点33个,蔬菜、苹果、茶叶、蚕桑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

  强化扶持,精深加工,创新研发,延长链条,以提升农特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在加工环节实现提质增效———

  从资源禀赋看,我市农业特色产业覆盖面广,农特产品资源富集,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资源开发层次较低,产业链条较短,资源转化增值具有很大的潜力。

  鉴于此,在今年的“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年”活动中,我市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加工规模,研发创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条,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了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已落实三大经济林果产业提质增效发展资金3638万元。通过汇报衔接、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安排我市蔬菜生产项目9个,投资180万元;省级生态放养鸡项目资金安排我市1050万元。

  仅在礼县,县财政就筹集了1000万元农业发展基金,全力扶持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年活动,力促产业转型升级。

  我市还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合作经济,兴办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扶持培育加工企业,为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输入现代生产要素、转变经营模式。

  走进两当县黄波菌业科技有限公司,一眼便可看到,自动拌料装袋机、节能蒸汽灭菌炉正在忙碌运作,袋料食用菌从拌料、装袋、灭菌、接种都在流水线上完成。“这种机械化操作,打破了过去传统的生产模式,日生产菌棒可达2万袋。”

  该公司负责人黄波告诉记者,自公司按照“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行以来,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了现代食用菌产业体系,真正实现了菌业增效、农民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实现农特产品加工不断精深化,各项特色产业成效明显。目前,全市已开始建设农特产品精深加工项目15个。

  陇南康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投资2965万元在康县岸门口镇建成了年生产2000吨食用菌菌袋全自动生产线,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已经完成,每天可生产菌袋1万袋;

  文县魔芋精粉加工厂建设项目,已建成生产线2条,日处理鲜魔芋30吨,目前已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年内可投入生产;

  全市新增茶叶加工机械120台,可将年加工茶叶能力提升至60吨以上。截至目前,全市春茶产量27.54万公斤,产值达4500万元…………

  这些成绩表明,增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后劲,增加农特产品的附加值,是立足于陇南实际,促使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培育主体,创建品牌,办好节会,拓展渠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销售环节实现提质增效———

  特色资源再好,优势再明显,但如果销售不出去,变不成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一切都是空话。而一直以来,我市农特产品却因地域、交通等条件的制约,长期“藏在深闺人未识”。

  “433”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在推动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过程中,我市进一步加强市场营销力度,大力培育经营主体,健全市场体系,发展营销大户,提升经营主体的营销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解决了农特产品销售难问题。

  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我市农特产品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通过网络走向全国各地,进入各大城市,摆上了市民的餐桌。

  今年成县草莓在网上畅销便是其中一例。记者了解到,高峰期每斤草莓网上销售价格达到60元,20亩早茬草莓销售150多万元,加上中、晚茬收入,今年成县草莓收入达到220多万元。

  如今在陇南,有众多农户已经尝到了电子商务为他们带来的甜头。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办网店6312家,上半年实现销售总额5.4亿元。

  与此同时,我市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步伐,积极申报知名品牌、驰名商标,全力打造陇南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依靠品牌提升产业效益。

  前不久,在2015·(山东青岛)全国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暨市场流通峰会期间,“康县黑木耳”被推荐进入2015年度“实施品牌战略、推创行业名牌”上榜品牌。如此,康县黑木耳便进一步在流通市场提高了知名度,为品牌建设、市场流通和促进产业及企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今年以来,全市新申报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38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3个,绿色食品23个,有机农产品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个。

  通过培育品牌、认证地理标识和绿色产品,武都“大红袍”花椒、祥宇油橄榄,宕昌大黄,成县“山泉老树”核桃,礼县苹果等农特产品已美名在外,实实在在地在销售环节实现了提质增效。

  时下,全市花椒丰收在即,各类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洽谈会也在积极筹备。

  做大产业壮实力,调整结构增后劲。纵观全市,各县一县一品的特色产业,正在以坚实的步伐,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道路上昂首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