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陇南 扬长避短求突破 后发赶超开新篇

02.09.2014  12:56

【创刊65周年】陇南 扬长避短求突破 后发赶超开新篇

周者军

      开办网店4915家、486万株核桃完成高接换优、建成生态文明新农村934个、全市开设政务微博2690个……今年以来,陇南坚持把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扬长避短、后发赶超,着力实施“433”发展战略,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11.7亿元,同比增长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7.4%)1.6个百分点;大口径财政收入25.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亿元,分别增长29%、46.7 %,增速分别排名全省第2位、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28元,增长11.4%,增速排名全省第6位;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053元,增长14.5%,增速排在全省第2位。

      抓主抓重

      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为了更好地推进陇南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去年以来,陇南市委、市政府根据发展变化形势,立足市情特征,着眼转型跨越发展,充分调研,集思广益,提出了“433”发展战略,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后发赶超,在扶贫开发、生态文明、产业培育、城乡一体等方面快速推进,在基础设施、改善民生、社会治理等方面着力夯实,在电子商务、金融支撑、非公经济等方面集中突破,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党的建设,把陇南建成甘肃向南开放的桥头堡、甘陕川结合部重要的交通枢纽联结地、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和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努力建设幸福美好新陇南。

      为推动“433”发展战略的落地生根,陇南市通过实施特困片区整体推进加快了扶贫开发,通过金融集中突破破解项目建设困局,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力争“弯道超车”,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基础设施建设上,陇南市着力推进“3341”项目工程,上半年,全市1115项工程完成投资234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市新签约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72个423.9亿元,到位资金111.44亿元。兰渝铁路、十天高速、成武高速、橙子沟电站等13个省列重大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60亿元;成州民用机场开工建设,武九高速公路、天水至武都、阳平关至九寨沟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全市建成生态文明新农村934个,特别是康县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模式被确定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向。同时,重点支持节能环保工业项目建设,推进重金属污染和尾矿库治理,突出“两江一水”流域综合治理,加大土地整理项目和坡改梯建设力度,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生态建设迈出了新步伐。

      在产业发展上,陇南市加快核桃、花椒、油橄榄等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新发展特色农业基地29.34万亩,特色产业面积达到1000万亩;积极开展经济林综合管理,抓住春季有利时机,完成核桃高接换优486万株,农业特色产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抢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机遇,合理安排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和文化专项资金,鼓励支持旅游文化产品创意、设计服务和包装营销工作,《寻找失落的女儿节》《两当兵变》等纪录片在央视播出,特别是围绕打造乞巧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举办了乞巧女儿节等9项系列活动,加快了世遗申报进程,有力地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上半年实现增加值68亿元,增长9.5%。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2.1亿元,增长24.8%。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制定了推进集中突破的意见,支持和鼓励大学生村官、村干部、能人大户、产业协会开办网店,启动了陇南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和陇南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9县区电子商务示范点基本建成,以特色农产品销售为主的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开办网店近4915家,实现销售总额1.66亿元。“淘宝特色中国·陇南馆”开馆运营,成为西北第一家、全国第17家地级市特色馆。同时,大力推动非公经济快速发展,新增非公经济市场主体4329户,新增从业人员1.4万人,全市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75.7亿元,同比增长23%,占全市GDP总量50%以上。

      在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方面,陇南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突出工作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共减少行政审批事项171项,减幅达36.5%。在金融改革方面,全市建立融资性担保机构17家,小额贷款公司24家,今年新增贷款24.7亿元。积极开展物权抵押贷款,目前已累计发放集体林权抵押贷款14亿元、双联惠农贷款9.57亿元,成立了全省首家农村物权抵押贷款交易中心,率先在全省发放了第一笔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金融支撑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改善民生

      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有让人民群众不断共享发展成果,经济增长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稳定才有牢固的基础。陇南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始终坚持民生优先,不断加大投入,着力破解贫困难题,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上,围绕开展“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实施“433”发展战略,紧盯25个特困片区、80个特困乡、822个特困村,以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发展能力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公共服务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积极实施各类扶贫项目,加快了全市扶贫开发进程。今年已启动实施22个特困片区,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特困片区1.9亿元,占总指标2.1亿元的91%;安排部门配套项目资金4.9亿元,106个整村推进项目进展良好;上半年完成劳务输转69.6万人次、劳务培训30.4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8.67亿元。深入开展双联行动,对双联单位确定2014年度帮扶的901件重点工作进行了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深化拓宽双联内涵,引导双联单位在全面落实六大任务的同时,组织2.3万多名双联干部直接参与核桃高接换优,促进了双联行动常态化、高效化。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上,持续增加财政在民生领域的投入,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6%,被征地农民参保率达到38.9%,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平均提高15%。组织开展城乡低保规范清理和五保供养整治工作,实现了低保动态管理,五保供养“应保尽保”。落实就业扶持政策,鼓励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9万人。加快各类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建设,1686套保障性住房全部开工建设,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250户。

      创新社会治理

      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社会和谐稳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使社会处于动态平衡、动态优化的健康运行状态,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

      陇南市高度重视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创新治理机制,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社会大局持续保持了和谐稳定。

      为解决信访突出问题,陇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接待上访群众、批阅群众来信、督促案件办理。注重推进网络问政,国家和省信访投诉中心交办的案件已全部办结,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网民留言有效办理,给省委书记、省长,市委书记、市长的留言回复率均达到90%以上,居全省第一。注重解决问题,严格执行“五个一”办案制度,有效解决了一批信访突出问题,对无理闹访、缠访的依法依规进行处置,维护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今年共化解重大社会矛盾35起,办结重点信访案件162件,中央第一巡视组在甘肃巡视期间交办的23件信访事项全部办结,全市信访形势呈现出赴京访、重复赴京访、到省访、集体访数量四下降。

      为进一步深化平安陇南建设,陇南市加强城区大巡防体系建设,初步搭建起了以单位和复杂场所为点、城区主要街道为线、社区小区为面的城区技防框架,及以政法群防队伍为依托、以各种防范力量为补充的群防群治体系。坚持全面防范与重点整治结合,打击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有力地震慑了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为高标准搭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平台,陇南市积极推进乡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规范化建设和村级社会服务管理站示范点建设,在乡镇设立了法律援助窗口,在村一级和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积极推广“五队一卡”工作模式,即在村一级建立村干部、民间调解、群防群治、便民服务、自娱自乐五支队伍,将队伍负责人信息、工作职责任务等印制成便民服务卡,开展便民服务。在全市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五步工作法”和“五项制度”,今来共摸排拟实施评估事项344件,已评估139件,消除重大涉稳隐患23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