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成县小核桃做成大产业
原标题:成县小核桃做成大产业
记者 周者军
秋日的成县,山青水秀、硕果压枝。
这个季节,核桃是成县的“主角”——在乡村、在集市、在核桃加工厂……到处看到的是新上市的核桃。
如今,成县核桃栽植面积已达50万亩,漫山遍野的核桃发挥出促进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的双重效应。
家家户户受益,产业才能有持续的生命力
走进成县红川镇东槐村,村民们正忙着收获核桃:有的顺着梯子爬到树上,用竹竿打落挂满枝头的核桃;有的端着篮子,在树下拣核桃……
“现在我们村把核桃当成宝,家家户户都种核桃。”正在和家人一起剥去核桃青皮的张怀乐呵呵地说。
张怀说,今年他家9亩核桃园全部挂果,预计青皮核桃能收获3500多公斤。
“你看,这新品种外壳多薄、核桃仁也大。”张怀告诉记者,东槐村人原来种粮食,每亩地仅收入300多元,现在,村里靠种核桃收入上万元的有20多户。种植户们还探索出了“核桃+地膜洋芋+黄豆”“核桃+地膜大蒜”和“核桃+中药材”间作套种新模式,每亩地一年最少可以收入3000多元。
目前像东槐村这样的核桃专业村,在成县有200个,核桃树的栽植实现了县域内适宜区全覆盖,核桃产业已成为全县覆盖面最大、受益人口最多、最具开发潜力的特色林果产业。预计今年全县核桃坚果产量1.23万吨,产值4.92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1988元。
找准了路子,就要一张蓝图绘到底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成县党委、政府提出“发挥资源优势,做大核桃产业,再造一个永续利用的绿色‘矿藏’”的发展思路,把核桃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精心扶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使政策、资金、人力等形成合力,推动核桃产业快速发展。
成县核桃产业办主任胡继周告诉记者,从1997年起,成县人坚持栽植核桃,用坚韧和毅力打造“绿色银行”。先后从国内外引进核桃优良品种83个,建成良种采穗圃、品种科技示范园、丰产示范园达1.5万多亩。自主选育“陇南15号”和“755”两个核桃优良品种,先后完成了成县核桃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注册了成县核桃产品商标,被国家公布为“核桃标准化示范县”。
近年来,成县坚持以龙头带基地、以品牌拓市场、以市场促营销,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核桃产业化经营步伐,先后建成了陇东南最大的核桃产品交易中心,建成了年加工5000吨核桃的初级加工企业,研发加工核桃仁5大类9个系列17个产品、核桃坚果产品3种6个系列、产品销往上海、北京、深圳等地。
产业的提质增效,离不开科学的综合管理
“三分种植,七分管理。成县核桃有今天的强劲发展势头和良好的效益,关键是靠科学技术和综合管理保驾护航。”在成县采访,干部群众的看法是一致的。
记者来到成县陈院镇白马寺村尚德云家的核桃园,累累果实压弯了枝条,每棵大树的树干上都挂着绿色的牌子。牌子上印着“白马寺村经济林综合管理示范树”,内容有户名、包抓领导、技术指导、管理重点等。
“这些核桃树的‘待遇’可不低:包抓领导是副镇长、技术指导是县林业局技术员,县上还派出督查组对挂牌树的管理情况进行抽查,哪棵树管理上出了问题,还要通报批评。”尚德云说。
成县林业局局长李锐告诉记者,为了做好核桃树的综合管理,县里发动县乡村三级干部,对全县核桃树进行统计,给树龄在10年以上的核桃树建立了档案。成县还按照品种化栽培、园艺化管理的“两化”标准和核桃实生苗栽植到户、接穗树配置到户、分产栽培技术普及到户的“三到户”要求,制定全县核桃产业发展的中长远规划,出台了核桃树高接换优、病虫害防治及综合管护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仅今年春季就嫁接改良核桃树206万株。同时,加大对农民核桃专业技术员培训力度,实现了户户都有一名专业技术员、村村都有一支核桃专业技术服务队,举全县之力推进核桃产业发展。
搭上时代快车,进一步助推产业升级
去年,王磨镇水泉村村民廖生奎家一棵百年老树上结的所有核桃被客商在网上订购,一棵树上的核桃就卖了3000元。
如今在成县,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网店把核桃等农特产品卖到了大江南北。
去年6月初,成县邀请全国知名农林产品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专家到成县调研,先后召开专题会议,举办讲座,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按照协会、品牌、物流、网店、供货、宣传“六位一体”跟进的发展思路,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引导全县上下更新观念、拓宽眼界,在电子商务上寻求突破。目前,全县大学生村官、乡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开办网店500多家。
为在更广的领域宣传成县核桃,成县找准微媒体与电子商务的对接点,发展各类微博3600个,开通微信公众平台60多个,通过微媒体的宣传,成县核桃对外影响力大大增强。
成县商务局局长马泽君说:“通过发展电子商务,全县已经实现了‘核桃品牌走出去,核桃品质跟上去,核桃效益提上去’的发展目标。”2013年,成县网上建立了鲜核桃直销平台,线上销售以核桃为主的农特产品18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