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康县:电商下乡,“土货”进城
康县:电商下乡,“土货”进城
康县位于甘肃东南部,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是中国绿色名县、核桃之乡、有机茶之乡和黑木耳之乡。
然而,以土特产优势傲居全国和东南亚的康县,却由于受交通、信息制约,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守着“宝山”受穷、望着“金山”叹息成为山区群众的传统守望。
近年来,康县把电子商务发展作为破解土特产销售瓶颈的有效手段,强化互联网思维,使富足的资源与互联网抱团,不仅解决了土特产卖难问题,更让电子商务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孵化器。
干部群众忙“触电”
“全国各地的游客只要说起土特产,没有不提到康县黑木耳、香菇的。现在他们不直接购买,而是签一张电子商务单,回去在家门口取。”经营了二十多年山货的郑文山自豪地说。每到五一、国庆,快递公司每十五分钟就要到他的店门口取一回货。
白杨乡桂花庄大学生村官刘慧兰节假日是最忙的时候,不但要签单发货,还要经营实体店。今年国庆期间,每天线上线下交易上万元。在康县,像她这样的大学生村官就有56人。
以前,康县城区的大街小巷有很多土特产专卖店。然而,随着近几年电子商务的兴起,传统的专卖店也难以幸免地受到冲击。“交易量下滑了40%,当时真的很着急。”兴源土特产店老板郑文山说,一开始很多商家对电子商务并不了解,也不敢贸然参与。“然而,优惠政策和大趋势的推动,让许多商家也纷纷加入到电商大军中,毕竟要跟上市场的脚步。”
不少商家谈到,政府的资金奖励、房租、水电费补贴等多种优惠措施,对传统经营转型升级起到了倒逼作用。康县电商中心主任蒋安常说,目前全县有电商627家,其中天猫店铺1家,淘宝皇冠店铺1家,钻石级网店30家。今年1—9月,实现线上销售业绩3544万元,线下4100万元。
农产品加工企业升级为“网货采购中心”
作为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最初“触电”确实面临不少困难。
“由于推销员年龄较大,习惯传统的上门交易方式,从批发商向网货供应商转变的难度很大,好在政府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帮助,才让我们渡过了最初的难关。”康县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兴源土特产公司负责人郑文山说。
据了解,兴源土特产公司电商交易中心作为一个实体行业的综合性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已经从传统批发商升级为“网货采购中心”。
电子商务催生农产品加工新业态,全县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1家,13家主要靠电子商务销售产品。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带动了物流业,新建了集仓储、货运、配送、信息发布、停车住宿、餐饮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发展邮政、圆通、韵达等快递企业15家,乡镇物流配送服务点35个。
土特产借电商增值
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有网购消费者1.5亿,庞大的消费市场是土特产行业无法割舍与忽视的商机。“康县作为‘山货’大县,在未来发展上,电子商务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今后我们还要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加速向网络化市场转型。”康县县委书记李廷俊表示。
土特产扎堆“触电”,尝到甜头的不仅是电商,还有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以土蜂蜜为例,过去每斤在传统市场上仅售20元,现在网上已经卖到60元,而且供不应求。还有黑木耳、香菇、天麻,售价都有了大幅增长。就连过去无人问津的野生猕猴桃,一斤也卖到了8元。
“有了电子商务,再也没有隔年货了,采收的时间就是清仓的时间。”阳坝天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满福说。(通讯员 刘宏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