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干部群众转变观念加快发展纪实
挡路的石头也能变成风景
——陇南干部群众转变观念加快发展纪实
记者 周者军 通讯员 张军平
金秋时节,走进陇南,交通建设如火如荼、电子商务风生水起、乞巧文化声名远播、美丽乡村令人沉醉……在你感受到陇上江南亮点频显、创新不断的同时,宕昌县两河口乡化马村一块石头的变迁,则会让你感受到陇南走不寻常发展之路背后所蕴涵的全新发展理念。
在化马村,穿村而过的212国道上,一块四层楼高、直径十二米左右的巨石,巍然矗立在路中央,成为一道冲击视觉的美丽景观。南来北往的游客,都被这一巨石吸引,放下匆忙的脚步,驻足观赏、拍照留念,赞叹这一创意之妙。谁能想到,在被开发成独特风景前,这块在路边已沉睡千年的巨石,还曾险些被炸成碎片,消失在岷江河畔。
昔日挡路的巨石,变成了让人流连的绝妙风景,这一看似简单的变化,却折射着陇南干部群众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后发赶超的发展理念,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科学态度,转变观念、加快发展的生动实践。
“化马神石”的变迁
化马村位于宕昌县南部、岷江下游的峡谷地带,国道212线由东向西穿境而过,春秋战国时期为羌人居住地,曾是宕昌县化马乡政府所在地,2004年合并到两河口乡。化马巨石如忠诚卫士,长年守护在村子西侧、212国道旁边。
说起巨石的历史,曾在村上当过教师、现已92岁的五保老人严绪光告诉记者,在他记事的时候,巨石就在,有关巨石的民间传说有两则。一则说:女娲在天台山炼石炼了九九八十一天,众神仙和众将官帮女娲补天,不慎将两块神石跌落下来,正好落在了化马大山上。神石就像两位天神,日夜庇护保佑着化马村,由此成了化马人世世代代敬奉的神石。另一则说: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邓艾攻击姜维沓中(今舟曲)营地,姜维退兵沓中。邓艾为了和姜维交战,途经化马,化马神石显灵,巨石眨眼间光芒四射,炽热难耐。天神庇佑!邓艾即令全军将士后退一里,跪拜祷告。出此变故,延误了邓艾整整一天的行军时间,姜维乘机顺利通过两河口,直扑文县,抵达汉中,保全了蜀国,化马一带也免除了两军兵锋相交、百姓遭殃之灾。从此,“化马神石”被世代供奉,兵事不进,瘟疫远离,人才辈出,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石宝地,敬仰者络绎不绝。
据宕昌县交通局局长刘军介绍,化马巨石长10米、宽8米、高13米,体积1040立方米,重约2600吨,过去一直在化马村紧靠国道212线的半山坡上,由于“5.12”地震波及,加上洪涝灾害侵袭,2012秋季山体滑波,巨石倾斜到212国道,给过往车辆造成了很大影响。
记者了解到,化马巨石横卧路中,造成交通不畅,影响通行多年。2013年5月,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带领市交通局和宕昌县有关人员,深入实地查看,研究处置办法。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多数同志的第一念头就是“将其炸掉”。通过分析周围环境,孙雪涛以独到视觉另辟蹊径,提议“与其炸碎,不如依山就势,将其保留,做成景观石”。对此,大家起初都很惊讶,认为“不合常规”、“不利畅通”。看到同志们一时难以理解,他啥话未讲,而是带领大家进一步详细踏勘,并请来村民现场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巨石石体稳定,可顺势而为,将内侧山体挖掘拓宽,另开一条道路,保留外侧原来的道路,巨石矗立于国道中间,不仅不影响交通,还可以成为一块特有的景观石。
记者看到,如今巨石巍然耸立在岷江畔,镌刻了《化马神石记》碑文,巨石周围进行了装点铺设:与巨石相距不远的岷江岸边一块石头上,刻上了书法名家的“羌源”、“化马神石”等字,与巨石相映成趣;巨石西面的空地上,建成了古朴的廊桥、凉亭,种植了树木、花草;背靠的山上,建起了羌族风格的碉楼,与巨石相呼应。新的创意,使巨石和村里公路边的千年古树及212国道边的神泉一起,构成了新的景观群。
“这里,古老的羌族文化与金戈铁马的三国文化交相辉映;这里,千年巨石和巍峨大山、滔滔江水一道,让人感怀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这里,过往的行人会放慢脚步,聆听历史的回声、惊叹‘点石成景’的大手笔;这里,必将成为展示陇南旅游和文化资源融合发展的重要景点。”来来往往的游客发出这样的感喟。
“点石成景”的启发
化马巨石被开发利用,成为212国道景点之后,在陇南干部群众中引起巨大反响。
大家认为,对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陇南人来说,石头随处可见,修路、架桥、盖房都是材料,而一块搁置在路边上、大家司空见惯的石头能成为让人叹为观止的风景石,其背后是决策者的眼光与胆识,更是“敬畏自然,尊重规律”、让沉寂埋没的资源发出新光芒的智慧体现。
过去多年,一提起陇南,不论是陇南人,还是外地人,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人多地少,经济落后。”而换个角度看问题,绵延不绝的群山,就是陇南转型跨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看似不起眼的石头,利用好了就是金贵装饰,就能让美丽陇南更加熠熠生辉。
陇南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郑作栋见证了化马巨石由石变景的过程,对常年奔波在陇南山沟梁峁的他来说,一块石头的变迁,使其颠覆了传统认知。他感慨地讲:“化马巨石历史久远,‘5·12’地震后,因倾斜路中,感觉一是危险、二是挡路。拓宽路面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将其炸掉,而市委主要领导理念新颖,视觉独到,把‘挡路石’变成‘景观石’,没有留下历史性缺憾,充分体现了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科学态度,以及辩证思考问题和按规律办事的科学方法。这充分说明思路决定出路、目光决定高度。在建设五阳路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不毁石、不砍树’,遇到千年古树、好看的巨石,哪怕增加成本,也要绕道而行,也要保留景观,把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资源留给子孙后代。”
陇南市国土局局长张贤良深有体会地说,“保护巨石的举措,是人本精神的体现,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音符,是尊重规律、敬畏自然的结果,是大山里磨炼出的智慧。陇南是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区,我们从化马巨石的变迁中深受启发,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坚持尊重自然、扬长避短,把过去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气象、水利、水保等部门联合作战,建成的防灾减灾预警系统,十分钟之内,就能准确报告泥石流、暴雨、滑坡等自然灾害,放大预警效应,减少灾害损失,目前系统的反应速度、预警能力已走在了全国前列。”
陇南市旅游局局长白杨说,“毁掉一块巨石很容易,而让一块巨石变成风景,需要独到眼光和远见卓识,需要一种真正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境界,需要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受化马巨石变迁的启迪,在把陇南大山深处一个个美丽乡村打造成旅游景点的过程中,我们遵循‘不挪一颗石、不填一眼井、不砍一棵树、不毁一株草’的原则,让生活在乡村里的群众,看得到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建房过程中,还引导群众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废旧的砖头瓦片,河道的石头石材,枯干的树枝竹片等材料,把不起眼的材料变成美丽的点缀。两当县青酒从农舍走向市场、太阳寺从普通村庄到热门景点,也是充分挖掘现有资源,低成本打造景点的成功范例。”
“在宕昌境内的212国道沿线,有许多宝贝我们过去熟视无睹,在化马巨石的启发下,我们先后开发了邓邓桥、三国古栈道、鲁班崖等景点。同时,在土地、河流、中药材等资源开发利用上,我们转换思维角度、顺应自然规律、尊重群众意愿,既保留了历史文脉,又推动了经济发展,药膳馆、羌族村寨等方面的建设就是例证。”宕昌县县长李建功说。
宕昌县委书记李平生认为,“发展的跨越,首先是理念的跨越。宕昌不缺资源,缺的是先进理念、独具慧眼和转化能力。化马巨石的开发利用,使广大干部群众从中受到了启发教育,从而转变了观念,增强了信心,鼓舞了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