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四个全面”陇南实践——陇南“工作落实年”专题系列报道(十五)
原标题:大力推进“四个全面”陇南实践——陇南“工作落实年”专题系列报道(十五)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抢抓灾后重建和双联行动机遇,统筹城乡发展,发挥特色优势,凝聚各方力量,积极探索创新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之路,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特别是“433”发展战略将城乡一体作为四个快速推进的核心内容之一,为全市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截至2014年底,全市已建设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7个,生态文明新农村总数达到1249个。2015年计划启动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210个,建设省市级和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8个,建设环境整洁村317个。
道路通了,房屋靓了,环境美了,网络有了,思想活了,产业大了,生活好了……一幅描绘“环境美、产业美、生态美”的美丽画卷,就此徐徐展开……
【基础设施】昔日“烂泥村”的华丽蝶变
走进康县王坝乡大水沟村,富有江南韵味的小桥,翠竹掩映的水泥小道,青山绿水中的白墙青瓦,几百米长的景观河高低错落。不时有游人感叹:“真不错!”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抢抓政策叠加机遇,坚持“五化”同步发展,重点突出“绿色化”这个特点,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相结合,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努力打造山清水秀、富裕和谐的美丽乡村。
大水沟村抢抓历史机遇,深入挖掘自身优势,在硬化了通村主干道4.4公里、村内主干道11条1.31万平方米、入户道路1.75万平方米,新修护庄河堤2公里的基础上,邀请了成都园林设计院和兰州设计院专家技术人员,根据居住环境、村容村貌、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特点,对大水沟流域的河道、房屋、庭院、道路、桥梁、景点、空地、房前屋后和每个角落进行了整体规划。
如今,生态旅游、美丽乡村旅游、养生旅游成为大水沟村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特色产业】小香菇成就大产业
在两当县杨店、站儿巷、泰山等乡镇,川坝地里,一座座大棚整齐排列,每座大棚里整齐码放着成千上万的菌棒,菌棒上布满了或大或小、像小伞一样的香菇。
站儿巷镇后河村村民陶志有是村里种袋料香菇的带头人。他告诉记者“我家的12个香菇大棚里有8万袋种香菇的菌棒,平均一袋菌棒6茬总共能出菇1.5斤。按目前市场上一斤新鲜香菇5元的平均收购价算,一袋菌棒剔除成本,一年下来至少能收入2.5元,8万袋菌棒能收入20万元。”
两当县大部分乡镇地处深山林区,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湿润,土壤、水质、大气环境条件好,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投入低、产出高、见效快、前景好等优势,特别是生产的香菇以个大、色白、肉厚,受到各地经销商和消费者的青睐。
两当县食用菌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两当县把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作为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先后投入发展资金1500余万元,建成10万袋以上香菇栽培示范点24个,注册食用菌商标3个,组建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11个,配套建成了食用菌贮藏保鲜气调库10座,并兴办废弃菌棒加工机制木炭厂2个,全县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形成了“农林生产废料———食用菌———废弃菌棒———机制木炭”循环发展格局。2014年,两当县种植袋料香菇达609.7万袋,实现利润1500多万元,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主导产业。
【精神文明】文明乡风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如今咱农民有福气,家门口就能看大戏;如今咱农民真现代,互联网上开办商店;乡村舞台遍布山乡,农闲时节咱把歌唱……”
这是一段流行在我市农村的顺口溜,却也成为我市大力开展“乡村舞台”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康县王坝乡廖家院村的村民活动广场,经常可以看到这么一群人,他们手拿鞭子,步调整齐,随着音乐的旋律起舞。
“这个舞蹈是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霸王鞭。”今年已经64岁的领舞者,县级霸王鞭的传承人苟正山老人说,以前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跳,自从村子有了文化广场后,便成了经常性的活动。
环境变了,更重要的是人也变了。同样,在碾坝乡玄麻湾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四新”竞赛,从美丽乡村建设以来,组织开展了以争做和评比“勤劳致富好家庭、孝敬父母好儿媳、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环境卫生模范户、遵纪守法光荣户、邻里和睦文明户”为主要内容的“六争六评”活动,把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如今,你在康县随处可见当地村民房屋的外墙上绘制着“安安送米,毛红退亲……”这些流传百年的感人故事,潜移默化地印到了人们的心里。在各村主干道两旁的灯箱打上简单易懂的文明标语,既美观又实用。
村中一些长期累积的矛盾化解了,一些因家庭琐事造成的纠纷消除了,赌博、打架等不良现象不见了,现在看到的是焕然一新的农村环境面貌、和谐文明的村风民风,大家空闲时在广场跳跳舞、打打球,日子过得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