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

19.12.2015  12:40

                                                                                                            江南绘新图

——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的陇南实践

    白墙绿瓦的美丽乡村装点山川,玉带一般的公路串联着偏远山乡,宽敞的文化广场上村民笑语连连,传递着对新生活的赞美……

      冬日,走进陇南,让人感受到变化最大的是一个个贫困村,而各级干部谈论最多的话题,是怎样通过双联行动、精准扶贫,进一步加快贫困村的脱贫步伐。

    陇南市属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365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42%,占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村的21.9%,核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3.94万人,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作为我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面对基础设施欠账多、山大沟深、地质灾害频发的实际,陇南如何创新思路,以干克难,决战贫困呢?

    近年来,陇南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发展任务和民生工程,特别是坚持把双联行动作为扶贫开发最有效的载体和最有力的抓手,融合联动,同向同力,加快推进了精准扶贫进程。

    “漫灌”变“滴灌”,瞄准特困片区打歼灭战

      走进宕昌县狮子乡葱坝村,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平整的水泥路通到家家门口,街道上来往穿梭的摩托车、农用车,让这个昔日的穷山沟充满生机。

    “近年来,通过实施特困片区扶贫攻坚,交通、水利、卫生、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项目都集中到了村里,形成了强大的扶贫攻坚合力。”狮子乡乡长杨小云告诉记者。

      陇南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发,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高寒阴湿地区或林缘地带,实施精准扶贫攻坚难度大、成本高。

    按照先难后易、先扫盲区、先啃硬骨头的原则,陇南改变了过去扶贫项目全面开花,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的做法,把有限的力量整合起来“握指成拳”,把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集中的25个特困片区作为全市扶贫开发的主战场。

    陇南市把双联力量向特困片区倾斜安排,共为双联单位和各级领导新增特困片区联系村571个,实行包抓责任制,有效促进了扶贫措施落实。据统计,双联帮扶单位先后投入资金50多亿元,兴办实事3.8万件,极大地改善了联系村的发展条件。同时,不断加大对特困片区的项目资金投入力度,把90%以上的财政扶贫专项资金、80%以上的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向特困片区打捆安排,把扶贫整村推进、以工代赈、财政一事一议奖补、危旧房改造、道路建设、安全饮水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等项目资金整合注入特困片区项目盘子,确保特困片区扶贫开发有较大的资金投入。

    3年多来,在1445个省市县乡单位、4万名双联干部的倾力帮扶下,陇南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7248户偏远山区群众实现通电,修建农村公路7000多公里,完成危房改造5.4万户,建设堤防工程350.4公里,实施异地搬迁1.13万户。先后完成新建、改扩建农村学校55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522个、村级文化活动室3009个、文化大院95个、生态文明小广场356个,为859所五保家园和农村敬老院进行了设施配套……

      壮大优势产业,增强贫困村内生动力

    陇南市把精准扶贫与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在依托气候、自然资源等先天条件和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确定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为山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通过品种改良、综合管理、电子商务、举办节会、科技创新等措施,精心打造“中国核桃之乡”“中国花椒之乡”“中国油橄榄之城”等金字招牌。

    武都区蒲池乡蒲池村村民周代顺一家6口人,过去家里的11亩山地大部分种小麦和玉米,一亩地收入700多元。这些年,在政府的引导下,他在地里全部种上了花椒,今年,他家的花椒卖了9万多元。

      “政府对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不光派技术员传授剪枝、嫁接等技术,双联干部还帮助解决灌溉、田间道路等问题,区上年年举办花椒节打造品牌、拓宽市场,帮咱把花椒卖上好价钱。”周代顺乐呵呵地向记者介绍。

    为提高特色产业的发展层次,2013年以来,陇南市完成核桃高接换优790万株,每年组织实施核桃、花椒、油橄榄等经济林综合管理600多万亩。目前,全市特色农业总面积超过1000万亩,特色产业年产值达130亿元,占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立足陇南生态良好、文化厚重的优势,陇南市还以旅游开发助推扶贫攻坚和富民增收,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投资少、风险低、见效快的乡村旅游项目。目前,全市已建成美丽乡村1249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40个,开办农家乐994户、农家客栈109家。

    创新工作思路,拓宽精准扶贫载体

      草滩村是成县鸡峰镇的一个偏远山村,全村5个社的村民分散居住在山坳里。村民罗俊贤家里养了20箱土蜂,一年能产蜂蜜300公斤左右。过去,出售蜂蜜要走15公里山路,靠牲畜驮或者自己背到镇里的集市上去卖,价格低不说,卖不完还得背回家。2014年,通过村里的网店,罗俊贤的蜂蜜全部被卖了出去。今年,草滩村的土蜂养殖从过去的200多箱,增加到了640箱。

    在陇南,和草滩村一样,越来越多的贫困村通过开办网店走上了致富之路。

    借助“互联网+”,陇南市把双联行动与发展电子商务相结合,帮扶干部进村入户,积极组织开展电商知识培训,支持引导群众开办网店,扶持培育网销产品。目前,全市开办网店7466个,累计销售特色农产品23.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60多元,带动就业2.7万人。陇南市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首个电商扶贫试点市,陇南市电商产业孵化园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电商综合示范基地。

      对农村贫困群众来说,资金短缺是主要瓶颈。去年以来,陇南市先试、先行,不断探索,将农村“三权”抵押贷款作为金融创新改革的突破口来抓,成立了“三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三权”抵押贷款实施方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实施细则等有关文件,明确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

    截至目前,全市发放“三权”抵押贷款34.9亿元,组建贫困村互助资金组织688个,发放双联惠农贷款17亿多元,有效破解了发展资金短缺难题,加快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文化引领科学管理,构建农村和谐稳定大局

    “自从村里有了文化广场,村里的男女老少一有时间就来这里看书、上网、跳舞、健身,乡亲们的精神面貌和以前大不一样喽。”成县陈院镇梁楼村村民朱晓燕高兴地说。

      近年来,陇南市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工程来抓,通过整合资源、建设场地、挖掘人才、开展活动等措施,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在“乡村舞台”上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出农家新生活。

    为有效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双联干部积极帮助村民制定完善公共设施管护制度等村规民约,组织开展“五好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好婆媳”“好妯娌”等评选竞赛活动。同时,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征地拆迁、惠农政策兑现等矛盾纠纷突出问题,双联干部深入村社,开展了民情大走访、法制大宣传、矛盾大排查、纠纷大调处活动。双联行动开展3年多来,全市每年排查各类矛盾纠纷7000多件,化解率达96%以上。

    为提高贫困村管理能力,在双联干部的帮助下,陇南探索出了“五队一卡”社会管理模式,在村一级组建村干部、民间调解、群防群治、便民服务、自娱自乐“五支队伍”,并将队伍负责人、工作职责任务等汇编印制成“便民服务卡”,在全市2939个村推广应用。在90.1%的村建起了社会服务管理站,发展群防群治人员13089人。双联单位结合职能特点,探索创出的“双联行动法律直通车服务”模式,在全省大力推广。

    春风送暖入农家。陇南各级干部和群众携手同行、并肩战斗,一件件看得见的好事、实事,温暖着山乡,一张张挂在墙上的蓝图变成了现实。

编辑 :罗亚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