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创新扶贫开发集中力量解“穷”题 大山深处的嬗变

09.06.2014  09:39

  原标题:片区开发:陇南扶贫新实践

  ———陇南市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调查

  记者 吴正楠   刘延海

   中国甘肃网6月9日讯 据甘肃经济日报报道 20l3年底,陇南尚有83.94万扶贫对象。面对这一贫困现状,陇南市作为全省乃至全国连片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任务依旧艰巨。

  自新一轮扶贫攻坚行动实施以来,陇南市深入贯彻实施省上“l236”扶贫攻坚行动和陇南市委、市政府提出的“433”战略,把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集中、扶贫工作难度最大的地区,划分为25个特困片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发展能力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公共服务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坚持整区域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相结合,坚持增加财政投入与发挥市场作用、引入社会力量相结合,坚持扶贫帮扶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全力构建大扶贫格局,集中解决制约贫困乡村发展的瓶颈问题,进一步加快了扶贫攻坚的步伐。

  2013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工作时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要求“连片特困地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要放在扶贫开发上,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实,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减贫目标是政府立下的军令状。”为实现脱贫目标,省委、省政府部署启动了“1236”扶贫攻坚行动,提出“要把扶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作为检验和考核干部政绩的重中之重”的要求,在陇原大地打响了新一轮的扶贫歼灭战。

  面对山大沟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实际,陇南市更是干群一心忙扶贫,瞄准特困片区,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向扶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发起了冲锋。

  精准扶贫视野下的片区开发

  春末夏初,苍翠满山,正是陇南最美时。

  走进陇南崇山峻岭、郁郁葱葱的大山深处,金黄的麦子已经开镰收割,村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又是一个好年景。

  随着陇南大山深处一幅幅壮美的丰收画卷徐徐展开,一个个扶贫项目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山水间奏响了扶贫开发的最强音。

  站在峰峦叠嶂的西和县大桥乡仇池山伏羲崖上,放眼望去,山高云淡,山塬上嫁接改良的核桃树枝繁叶茂,仇池村秦汉风格的建筑若隐若现在葱茏中,施工机器的轰鸣声时不时从树林间传来。

  走进仇池村,巷道硬化、100多户村民的危房改造工程已全面展开,伏羲文化广场正在紧张地施工,13公里长的上山道路改造工程已开始施工了。“美丽乡村建设让我们这个道路难走、房屋破旧、垃圾遍地的‘烂泥村’得到彻底的改变。”正在热火朝天干活的村民说。

  西和县大桥乡仇池村,是古仇池国遗址所在,是陇南市今年扶贫开发的特困片区之一。“时间紧,任务重,大桥特困片区建设已全面展开,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治理、富民产业培育、乡风文明塑造、基层组织提升和社会管理创新,建设仇池美丽乡村示范村。”西和县大桥乡党委书记姚继鹏说。

  西和县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今年,西和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做到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扶贫攻坚、“双联”行动、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相结合,以大桥特困片区,大桥、蒿林、太石河和西高山乡等4乡为主战场,建设特困片区美丽乡村示范村10个、重点村10个、达标村23个。

  这只是今年陇南扶贫攻坚行动实施的一个侧面。扶贫开发要从最难啃的硬骨头开始。按照这一思路,今年初陇南市从183个扶贫重点乡镇、2433个重点村中,筛选确定了80个特困乡镇、822个特困村,把这些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集中、扶贫工作难度最大的地区划分为25个特困片区,作为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和决战区。

  “确定25个特困片区,就是要做到区域、对象人群、项目都要精准,做到因地制宜,缺啥补啥,扶贫的政策要精准,片区规划实施要到户到人。”陇南市扶贫办负责人说,这意味着扶贫开发从过去打哪儿算哪儿,到指哪儿打哪儿,做到精确到位。

  集中力量解“穷”题

  目前,陇南市贫困的现状是56个行政村不通公路,1692个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11.43万户农村危旧房需要改造,101万农村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安全问题,有11.7万人需要实施易地搬迁。

  基于此,陇南市以25个特困片县(区)为重点,以县(区)为基础制定和实施特困片区扶贫攻坚规划,综合配套,整合人、财、物等扶贫资源,集中实施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危房改造、灾害治理、产业开发和社会事业等项目,建设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富民产业初具规模、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的特困片区扶贫攻坚示范区。

  从今年起,陇南每个县(区)每年重点抓好1-2个特困片区的扶贫攻坚,力争达到一年起好步,两年成规模,三年全覆盖,使扶贫开发由分散式向集约化转变,由粗放式向精准化转变,由单点式向综合化转变,切实提高扶贫开发的整体效益。

  为进一步强化对特困片区扶贫攻坚的组织推动,陇南为25个特困片区确定市、县(区)包抓领导,明确包抓责任,促进领导力量和各种扶贫要素向片区集中,形成合力攻坚的良好态势。

  突出重点,主攻难点,陇南市今年启动了22个特困片区的扶贫开发。陇南市最贫困的宕昌县把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集中的理川片特困片区、新寨片特困片区、新城子藏族聚居区等3个特困片区作为今年连片建设的重点,把整村推进与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以流域为单元集中实施,突出、提升和放大整村推进效益。“看了建设规划,我们是信心百倍,相信经过一年的努力,村容村貌会有大的变化和改观,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宕昌县理川镇大舍沟村村民赵双平说。

  为确保片区开发的顺利推进,陇南市要求每个片区连片开发规模至少要达到5个村以上,每个村整合项目资金要达到500万元以上,每个片区整合资金要达到2500万元以上。严格要求各县区90%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特困片区扶贫攻坚,80%以上的涉农资金向特困片区打捆安排,市级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和新

  农村建设资金也要重点向特困片区倾斜安排。

  整合项目资金,集中解决群众最急需、最紧迫的关键问题。武都区今年重点开展马营特困片区和洛塘特困片区扶贫攻坚。目前,区本级财政计划筹集资金5000多万元专门用于扶贫攻坚,全年投入到特困片区扶贫攻坚的整合资金将达到一亿元以上。

  “片区开发就是要发挥拼盘效应,做到集中发力,实现资源的整合力度和资金的效益最大化。”陇南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第一批安排特困片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9030万元,占省下达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计划总指标的91.35%;安排部门配套项目资金49402万元,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比例达到了1:3.11。要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规模效应和集约效益,集中力量打好扶贫攻坚战、歼灭战。

  “扶贫扶到大山深处,帮扶帮到最困难的地方。”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如是说。在今年实施的22个特困片区扶贫开发中,陇南市各县区通过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乡村公路建设、安全饮水工程、危旧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的实施,改变特困片区的贫困面貌。

  大山深处的嬗变

  新的扶贫项目正在全力实施,已经建好的项目让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扶贫开发给陇南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陇南大地,看村村新,看田田美,处处散发着发展的活力和生机。不论是米仓山下,还是西汉水流域,燕子河畔,一栋栋新房掩映在葱翠中,一条条道路如玉带缠绕在山水间,连片成区的油橄榄基地和核桃基地长势良好青果满枝。梯田修了,危旧房改造了,桥建了,路通了,自来水进了家门,独具特色的文化广场也有了,村民的生活真是变了样。

  康县城关镇史家沟村虽然距离县城不到5公里,在以前村里群众进城需要一个半小时。由于地处山间,每遇阴雨山洪,群众们出行受阻庄稼受损频繁发生,靠劳务挣来的一半收入常年贴补在房屋修缮、因灾恢复中;政府帮扶虽是逐年增加,但贫困依旧笼罩着村民的生活。

  为彻底改变史家沟村的贫困面貌,当地将扶

  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前提下,通过修缮房屋、拓宽道路、疏通河道、修建广场等一系列措施,将史家沟村打造成了“公园式的新农村”。

  现在,走进该村,通村路宽畅整洁、便民桥各具特色;遍布村内的竹制垃圾房,既环保又美观……村子内的每个基础设施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史家沟村已成为一个度假休闲的新农村。

  史家沟村这样的美丽乡村在康县已占总村数的60%。康县是以农林产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和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既有独特的生态优势和特色资源,又面临山大沟深、基础设施滞后、交通瓶颈问题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等诸多制约因素。面对这样的县情,经过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把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与扶贫整村推进相结合、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生态美丽康县的特色之路。

  康县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脱贫致富和改变农村面貌的一个强有力抓手,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列到哪里,新农村就建到哪里。

  “瞄准最贫困的乡村和流域,在政策、资金、物资等诸多方面给予倾斜扶持,抓重点、攻难点,啃硬骨头,坚持不零敲碎打,不撒胡椒面,努力做到扶持一片,脱贫一片,见效一片,努力打造精品。”康县扶贫办负责人说。

  在陇南,随着扶贫工作的纵深推进,已有越来越多的村子和村民的贫困面貌和贫困生活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去年,陇南共争取财政扶贫资金33932万元。各县区以扶贫项目为载体搞好项目资金整合,共整合相关部门项目资金6.77亿元,进一步加大了对特困片区的投入。

  数据显示,去年陇南市减少贫困人口26.2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4.67%下降到34.06%,15个重点贫困乡、202个重点贫困村实现了基本脱贫目标;陇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35.8元,增速为14.5%,居全省第二。

  合力攻坚建设新陇南

  陇南市今年的目标是,减少贫困人口21万人,19个乡、274个贫困村基本实现脱贫。

  对陇南来说,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5个片

  区开发的推进力度上、关键在于自我造血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升上,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扶贫开发加速、提质、增效。

  为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条件,围绕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陇南市今年解决2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2%。新增灌溉面积1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200平方公里,梯田建设18.51万亩,加快江河主要干支流、中小河流和山洪沟道治理,建设堤防150公里,努力提高贫困村防洪救灾能力,防止因灾返贫。

  通过积极实施扶贫攻坚农村公路建制村通畅工程,陇南市今年实施50个村407公里建制村通达工程和400个村3000公里沥青(水泥)路;完成玉皇、苏元2个乡23公里通乡油路工程,完成礼武公路路基工程、武都五马至康县阳坝公路,开工建设文县碧口至范坝、成县毛坝至镡坝、康县至武都琵琶段等3项97公里县乡公路联网改造工程;建设17个乡镇和400个建制村客运站(停靠站)。还争取实施3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建设沼气池1610口、沼气联户工程31处、沼气后续服务网点55处。

  围绕整村推进,今年陇南市争取实施150个整村推进,注重规模效益,突出重点区域,优化项目结构,将整村推进项目向连片特困地区倾斜,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条件改善,培育增收产业,做到实施一村,交账一村。对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无产业支撑和稳定收入、脱贫难度较大的贫困群众为重点,陇南市积极稳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资金,整合各类专项资金,今年完成易地搬迁贫困人口4805户20920人。

  抓好产业扶贫,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是核心。陇南市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支持发展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特种养殖、蔬菜、马铃薯、苹果、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今年,新增中药材3万亩、马铃薯2万亩、蔬菜2万亩、苹果等林果5万亩。推广无性系茶叶良种栽培,创建优质丰产茶园。抓好养蚕及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抓好平菇、香菇、黑木耳丰产栽培基地建设。高质量完成80万株核桃嫁接和72万亩经济林综合管理任务。全市新发展林果基地面积19万亩。

  陇南市还抢抓国家实施产业化扶贫试点项目的机遇,积极争取将涉及武都区、文县、宕昌县、礼县、西和县、成县、康县7个县区,55个乡镇442个行政村的全市油橄榄产业纳入试点扶持范围。争取涉及宕昌县、武都区、文县、西和县和礼县5个县区,106个乡镇1460个行政村的中药材产业项目纳入国家级产业扶贫试点范围,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创新扶贫方式,电子商务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把大山深处农民的小生产与外面的大市场联系在一起。在陇南各县区的偏远乡村,都可以看到电子商务的扶贫网店。仅扶贫部门,今年将选择100个贫困村,每个村扶持开办1个电子商务扶贫示范网店,对1000名农村贫困户“两后生”和1320名“一村一名大学生”进行电子商务培训,通过培训发展壮大网商队伍成为陇南扶贫开发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5月初,培训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了。”陇南市扶贫办的有关负责人说。

  成县是陇南电子商务发展的示范点。成县核桃、樱桃、“三蒜”、柿饼、手工挂面、杂粮面等农特产品的网络销售持续走俏。目前,成县有以“成县”冠名和以成县ID注册的网店近1000家,仅半年时间,已向全国26个省市9000多位消费者推广销售核桃鲜果及干果、黑木耳、土蜂蜜、紫皮大蒜、猕猴桃、香菇、花椒、柿饼等陇南农特产品,加快了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助农增收的发展步伐。

  有铁杆庄稼之称的劳务输出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陇南通过整合人社、扶贫、教育等部门培训资源,今年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20万人,技能培训10万人,技能鉴定4万人,输转农村劳动力73.3万人,劳务收入年增长16%,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扶贫攻坚的集结号已经吹响,与贫困的战斗在大山深处已全面打响。随着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的构建,陇南已形成以农民人均纯收入、贫困人口减幅、富民产业培育和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持、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扶贫基础工作为考核重点,以扶贫为导向的考核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扶贫、重视扶贫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的扶贫攻坚环境。从而让陇南在扶贫开发的道路上前行的更加铿锵有力,让陇南小康社会正在从梦想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