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万名干部下乡“务核桃”

30.05.2014  19:04

    今年3月20日,第一株核桃优质接穗在陇南市文县中庙乡余家湾村成功嫁接,拉开了陇南市400万株核桃高接换优的序幕。接下来的50天时间里,陇南全境自南到北、由川到山到处是联村干部和农技人员忙碌的身影,他们以实际行动对核桃这一陇南第一大特色产业进行优胜劣汰,从而为农民产业增收构筑了一条崭新的富民路。

    有思路,必然有出路。

    这一行动的初衷,源自去年年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初,陇南市委班子上山下乡、走村入户深入调研。这次调研,把“农民最迫切需要政府做什么?需要领导干部怎么做?”作为调研活动的主题。

    山,是陇南人的魂,也是陇南儿女赖以生存的根!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纵横交错着数不清的群山。靠山就得吃山,自古以来,勤劳的陇南人便在田间地埂栽上了花椒和核桃。加上近年来历届政府大抓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群众栽植果树,核桃产业一时间风靡陇南。据有关数据精确统计,截至目前,陇南市核桃栽植已经覆盖全市179个乡镇2538个村42万农户,数量达到7000万株,每年核桃产业的收入,也成为栽植区农户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

    但是,在这些核桃树中,约有3700万株属实生苗,结果晚、产量低、效益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民增收。

    去年11月13日,夜幕在瑟瑟的寒风中徐徐降临,萦绕在成县苏元乡水坝村的袅袅炊烟,在太阳能路灯的光照下,自由自在地在空中升腾。当日下午,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在两当调研结束后,一路风尘仆仆匆匆赶到苏元乡水坝村。这也是自“双联”行动开始他联系水坝村以来,第九次走进“自己的家”。

    在村民邓红社的家里,村里的男女老少一听“孙书记又‘回家’来了”,便匆忙丢下饭碗,一股脑儿涌进邓红社的家,将整个堂屋和院子围得水泄不通。温暖的火炉旁,孙雪涛和大伙围坐在一起,问寒问暖,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甲巷社的张秋月直言不讳地说:“现在路通了,自来水也有了,村里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后能否在产业发展上、银行信贷上多给大家一些支持,好让我们尽快把特色产业发展起来。

    核桃种植大户辛小国也说:“村里现在的核桃树,大多都是当地传统树种,品种老化,病虫害多,挂果率又低,如果能帮助我们嫁接一些新品种,也许能为种植户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益……

    孙雪涛书记一边仔细地听,一边认真地记,对一些关键的问题,还和村民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2013年12月31日,武都区坪牙藏族乡调研的陇南市市长陈青,在走访农户中,特别就村民们如何“拔穷根”、“挪穷窝”方面作了深入调研,而作为当地支柱产业的林果经济,同样受到品种老化、产出率低的困扰。

    那段时间里,经过市委领导走进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深入调研,困扰陇南特色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逐渐明晰起来。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陇南市委、市政府立即作出决定,把核桃高接换优列入2014年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作为双联行动的载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抓手、贯彻落实市委“433”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对全市161个乡镇1233个村的485.92万株核桃进行优生苗嫁接。

    下基层,接地气,沾土气,丢官气

    3月20日,400万株核桃高接换优似一股和谐春风,自南向北在陇南大地上刮起。

    在前后50多天高接换优的时间里,各级领导身先士卒,率先示范,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切实把核桃嫁接换优变为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开展双联活动的生动课堂。

    为了确保这一惠民工程的全面推进,陇南市对39名市级领导和145个双联单位联系村核桃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把嫁接任务落实到村、到户、到地块。市、县两级财政想法设法筹集资金3741.44万元,储备了996万支香玲、清香、强特勒等陇南表现优良的主栽品种接穗。但是,如此浩大的工程,仅靠自身现有的技术力量根本无法完成。于是,陇南市采取“用好现有人才、引进外地人才、培养当地人才”的理念,将现有技术人员编成服务队,从陕西、四川、山西等地外聘技术员560名,通过“传、帮、带”、“一带二”、“一带三”、“快练兵、速成才,自己树上学手艺、别人树上挣大钱”等模式,培训了10436名“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民嫁接队伍,有效解决了技术人员奇缺的难题。

    “400万株核桃高接换优一株也不能少,还要达到90%以上的成活率!”这是孙雪涛书记多次听取有关汇报后为民立下的誓言。紧接着,他自带干粮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技术员一起动手嫁接。陈青市长也来到双联点上,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帮群众嫁接优质苗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全社、市政协主席任跃章为保证嫁接质量,邀请市经济林研究院技术人员到联系村开展培训,掌握要领、规范操作,精心将联系村打造成高接换优的示范点。市委副书记张旭晨、政府副市长曹成章从工作启动开始,统筹谋划,安排部署,全程指导高接换优工作。副市长李旺泽多次深入到联系村督导嫁接,并在徽县大河乡小河村双联点主持召开核桃高接换优及农民增收座谈会,与群众面对面共商产业增收大计。

    至此,39名市级领导分片分区域,深入到自己联系的双联村学习嫁接、宣传嫁接、指导嫁接、动手嫁接。市经济林协会常务副会长、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严波与市林业部门职工深入核桃嫁接一线,帮助县区理思路、定点子、教办法。各县区也把核桃高接换优作为“一把手”工程,随处可见领导干部头戴草帽,脚穿胶鞋,持刀嫁接的动人场面。

    万名干部齐下乡,有劲使在刀刃上。

    随着陇南交通的日趋便捷,信息渠道的不断畅通,群众对良种核桃有了新的认识,看到了良种核桃增收的潜力。各级干部身体力行,把这次高接换优行动当作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课堂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扎扎实实推进了400万亩核桃高接换优工作的全面完成。

    成县坚持县级领导包乡抓、联村单位帮扶抓、林业部门指导抓和乡镇具体抓的“行政技术双轨”责任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两当县为完成24万株嫁接任务,主动赴兰州省直双联单位衔接协调,省检察院15名厅级干部及146名检察干警和其他省直双联单位进驻联系村三天,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群众进行核桃树高接换优。通过集中省、市、县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核桃高接换优全民大会战。

    文县采用每个县级领导联系一个乡镇、由一名林业局科级干部包抓,每个村确定一个县直牵头单位、一名乡镇科级领导、一名乡镇包村干部、一名县内技术员、一名县外技术员的“七个一”和一个村选10人培养成技术人员的“一带十”方法,破解了核桃嫁接技术人员短缺的难题。

    武都区从接穗采摘、调运、储藏、使用到接后管理各环节实行全程“一表明”制度。

    康县采用任务到村、到社、到地块、到农户、到树,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包片包流域和联乡领导包乡、技术员包技术指导、乡镇副科级以上领导包村、驻村干部和双联干部包户责任四包,培训乡镇干部、村干部和农民技术员3000名,每乡办好2个核桃高接换优和1个经济林综合管理两类示范点,作为一项考核指标,把核桃树高接换优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单位、考核干部和评优选先、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的“54321”工作思路。

    徽县采用“快练兵、速成才,自家树上练手艺、别人树上挣大钱”等一些管用有效的好办法,稳步推进工作开展。

    礼县聘请了四川巴中、陕西宝鸡50名嫁接能手,组建了8支核桃高接换优工作技术服务队,在白河、大滩、中坝集中连片规模化嫁接,整流域、整山系、整村推进,做到一次性全覆盖。宕昌县坚持核桃“整县覆盖”发展战略,按照“整合资源、办点示范、落实任务、责任到人”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八个一”工作机制,建成核桃高接换优示范村20个。

    西和县严把时令关、技术关、质量关,做好乡镇衔接好省、市、县双联单位,给予支持帮助和衔接好业务部门,备足师资力量“两个衔接”,截至5月3日,全县超额完成高接换优任务10万株。

    据统计,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共有省市县乡四级35239名联村干部全面参与到陇南以核桃高接换优为主的经济林综合管理活动中,有23055名联村干部到村开展工作,其中16898名联村干部通过技术培训掌握嫁接技术,亲自动手嫁接,共有161个乡镇1233个村23.52万人参与了嫁接,完成全市400万株核桃高接换优任务的121.5%。

    这一席卷陇南全境的惠民行动,不仅为今后该市支柱产业的优胜劣汰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全省经济林综合管理探索出了又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陇南市林业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