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剧步入“花甲”后继乏人 吁加强传承

09.02.2015  15:58

  中新网甘肃庆阳2月6日电(杨娜)6日,第四次参加甘肃庆阳市“两会”的庆阳市政协委员、国家二级作曲李玉民带着传承和保护陇剧的提案早早地来到了会场,他将研究了近四十年的陇剧带上了当地“两会”。

  陇剧发源于甘肃庆阳,由陇东道情演变而来,最初是一种用来传播道家思想的说唱形式。“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细腻的唱腔、委婉的音乐,甘肃陇剧虽不及京剧、秦腔的大气磅礴,但却更有小家碧玉一般的独特魅力。

  作为甘肃省唯一的地方剧种,陇剧是甘肃省文化的主要标志和显著特征。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即将进入“花甲”之年的陇剧和其他的地方戏曲一样,难逃后继乏人的命运。时代的发展让它难以融入年轻一代的生活,人才、资金,诸多的困难使得陇剧越来越边缘化,发展举步维艰。加强传承和保护,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陇剧发源于庆阳,保护和传承这项传统文化,庆阳人责无旁贷。”说到陇剧的起源,李玉民的语气里透着骄傲。他认为,虽然这项民间戏曲还在发展过程中,没有京剧、秦腔等一些戏曲的历史悠久,可是它集结了几代陇原人的智慧是黄土高原的文化名片。

  陇剧搬上舞台之后,对剧本、演员、场地、道具等的要求更为严格,而李玉民告诉记者,这些要求,现在也是制约陇剧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缺少好的剧本,缺少演员,没有好的导演。”他在提案中指出,陇剧剧目更新慢,也是导致年轻一代无法接受它的主要原因。

  “我们要在近两三年内打造两三部精品的剧目,利用庆阳的特色,我们的香包、剪纸等等,还要融入现代元素。”李玉民说,加大宣传的力度,让这项传统的戏曲能真正地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我们要加强陇剧的群众基础。”

  对于李玉民加强对陇剧传承和保护的呼吁,庆阳市文化广播影视出版局副局长路永明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庆阳市对加强这项传统文化的保护,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庆阳市文广局2014年出台了《庆阳市加强陇剧保护传承工作实施方案》,从陇剧的人才培养、受众素质提升、剧本创作支持等多方面,对陇剧的传承发展做了规定。路永明说:“我们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项资金,并且对这些传承人集中组织培训。”

  “我担心有一天它真的就消失了,我们的子孙后代都不知道这个东西。”谈及陇剧的失传,李玉民还是显得“忧心忡忡”。他认为,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将这项传统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