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剧娘家话陇剧” 庆阳研讨会举行

16.09.2015  12:24

  原标题:“陇剧娘家话陇剧”

  在甘肃省全力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今天,进一步强化陇剧本体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时代赋予所有陇剧人的“天职”。由甘肃省陇剧艺术研究会、中共庆阳市委宣传部、庆阳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主办,庆阳市剧团、剧协等协办的“陇剧娘家话陇剧”庆阳研讨会日前在庆阳市举行,我省长期从事编剧、导演、陇剧音乐设计、戏剧评论的专家、院团负责人等30多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中,大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创作实践,认为陇剧的形成和陇剧开山之作《枫洛池》半个多世纪成功的演出经历已经证明陇剧是中国戏曲百花园里的一个大剧种,首都的专家学者曾在比较后认定陇剧是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发展最好的新生剧种之一。目前我省已经有4位陇剧演员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经常上演的保留剧目有50余个,而陇剧奠基人当时在创业中“痛苦着、欢乐着,也成长着”,生动地体现了甘肃戏剧人的聪明才智与学术胆略,为今天的戏剧人做出了榜样,而陇剧要求得在今天文化境遇中的生存、传承与发展,必须直面现实,“看别人、比自己、找差距”。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相应地诞生了一方文化。陇剧的音乐“哎呀哎”一唱三叹、陇东道白口音与“风摇柳”身段表演就是区别本剧种与其他剧种的重要标志和内容。然而令人眷恋的原生态陇剧音乐如何适应当今年轻人的欣赏口味,这是一个不得不认真思考并需要反复实践的问题。各位专家认为,省市区县的院团要有统一的步调,不可各吹各的号,在传承原汁原味的“皮影腔”与陇剧音乐的同时,要善于吸纳现代时尚音乐,特别是与陇剧剧种相近的其他剧种的音乐元素,做到精细融合,不仅要被广大当地观众认可,也要让外界观众喜欢。戏曲是写意的,其音乐也是自由、灵活、动态化的,其演出的亲切感不应该被刻板的“机械化”所限制。也有专家认为,今天的陇剧剧目建设要加大恢复原有剧目的力度,不仅要有现代戏,还应该多有移植、改编的名剧名作,要积累自己的保留剧目。像《枫洛池》《五女拜寿》《假婿乘龙》等很受观众欢迎的戏,市县剧团都应该排演,这样可以提升队伍的自信与凝聚力,在普及中扩大陇剧的社会影响。另外,还要特别关注和培养编剧人才,要注意发现和吸引青年才俊。

  陇剧的传承、发展与陇剧的演出普及有很大关系。专家指出,现如今陇剧的演出与普及不尽如人意。陇剧新剧目需要省、市、县上下一起抓,这样才会有显著的成效,吸引更多的观众并走向全国,扩大陇剧艺术的社会影响力。通过陇剧演出的普及,反过来又促使陇剧自身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环。庆阳市西峰区的《女儿如花》在省卫生部门和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省已巡演40多场,今年还继续巡演,这既宣传了有关政策,弘扬了正气,也彰显了陇剧艺术。观众是由演出培养出来的,有些地方的观众爱看秦腔,有些地方的观众爱看陇剧,这跟该剧种在当地经常演出有关系。一个剧团不演出,没好剧目演出,也没好演员,这个剧团势必每况愈下。

  “中国戏曲为中国人民而存在”,陇剧丢失观众,最后就会丢掉自己。因此,陇剧必须按艺术规律传承发展,管理陇剧的人必须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保持自己剧种的艺术个性与演出风格,坚持“三并举”创作演出,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这样才能使陇剧更好地生存、传承与发展。另外,陇剧还要加大理论研究与艺术评论,持续加强宣传力度,挖掘自身潜力,要将陇剧这个地方戏放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戏剧文化的大环境中去认识、去提升,去吸纳各种营养,这样眼界才会更宽广,思路才会更科学,举措也才会更有力。

  特约撰稿人 严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