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陇上评论:精准扶贫勿忘精神扶贫
只有想方设法帮助贫困农民增强战胜贫困的勇气,树立靠自身努力脱贫的思想,扶贫工作才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成效
一个人,一个家庭,如果没有致富精神,安于贫困,等着天上掉馅饼,一夜想从穷光蛋成为富家翁,恐怕是痴人做梦。
举一个笔者在扶贫工作中遇到的活生生的例子:李某和张某,都是村里的贫困户,帮扶单位给二人各帮扶了三十只羊,让他们搞养殖。一年过后,李某的三十只羊增加到五十只,而张某的三十只羊减少成十来只;问起原因,李某的做法是想方设法扩大圈舍,千方百计储备草料,努力扩大养殖规模,希望藉此能发家致富,而张某则把羊卖掉了十来只,还吃掉了两三只。
其实,张某对致富也很期盼,也曾想到,要是能养上几百只羊,一年家中进项会增加很多,肯定能过上好日子,但又想到养羊多了,既要扩大圈舍,又要多储饲草,还得为销售找门路,麻烦一重又一重……思前想后,不如不吃这个苦,能过得去就行。反之,李某也想到过致富路上的重重困难,但他知道世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幸福,“不吃苦中苦,怎为人上人”,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机会,想方设法扩大养殖规模。李某为什么不怕苦、不怕难?因为他有强烈的致富精神。张某欠缺的,恰恰就是这种精神,所以他安于现状,羊越养越少。
一个没有奋勇杀敌精神的士兵,体格再强健,装备再精良,永远成不了英雄。同样,一个在致富精神上脱不了贫的人,再怎么帮扶,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这些年,我们在扶贫工作中,不仅“输血”——帮钱帮物,帮建基础设施;而且“造血”——培养技术,引导、扶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不过,随着大量的优惠政策、帮扶措施不断落地,部分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却在降低,依赖性反而增强,一些人被扶多年仍然贫困,甚至短暂脱贫后又再度返贫。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缺少“活在人前”“耻居人后”的致富精神,“等、靠、要”思想严重,所以听天由命、消极无为,不求更好、只求温饱。如此,再好的造血功能,也很快会被破坏,再度成为“贫血”。
其实,致富的想法人人有、家家有。但是,想法不代表行动,如果没有致富精神,必然怕苦怕难、不思进取,也就不可能将想法付诸行动。所以,帮助贫困农民树立致富精神,无疑是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只有想方设法帮助贫困农民增强战胜贫困的勇气,树立靠自身努力脱贫的思想,扶贫工作才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成效。
人都不缺乏精神,只是这种精神深埋在内心深处,需要唤醒。一个人的致富精神,同样也需要唤醒。为此,开展扶贫工作,不仅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也要了解他们的思想,既要重视物质上的帮扶,更要重视思想上的帮扶。要让他们明白,“幸福不会从天而降”,靠外援、吃救济,永远拿不到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只有坚决摒弃“等、靠、要”的思想,真正动起来、干起来,才能斩断穷根、走上富路。具体工作中,要注重树立脱贫致富的标兵和典型,利用榜样的力量为他们引路,进而激发起他们的致富精神。同时,要通过被扶开阔眼界,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切身感受、增长见识,进而更新观念,增强致富的办法和干劲。
总之,帮助贫困农民树立致富精神,是扶贫工作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是更加难以根除的痼疾。当前,精准扶贫已进入攻坚克难阶段,在强大的帮扶力量的支援下,物质上的难我们都能攻克,但精神上的难不容乐观,必须高度重视、加倍用力。否则,再好的帮扶措施,如果没有贫困户的主动配合、积极作为,恐怕就会像重拳打在棉花上,难以“药到病除”。 (作者:蔡军;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