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哨”陆俊提前获释是减刑公开的样本
原标题:陆俊提前获释是减刑公开的样本
9月2日,原中国足球著名裁判陆俊正式回归社会。因其在监狱表现良好,法院对其作出减刑一年的裁定。
曾经的足坛“金哨”,一朝沦为阶下囚,陆俊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见证着中国足球的重重黑幕和集体溃败。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减刑、假释在目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但对于陆俊获得减刑提前一年获释,人们并没有提出太多质疑。我觉得,这主要得益于陆俊减刑案符合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一方面,陆俊减刑经由法院公开审理,并由检察院全程监督,媒体也及时公布案情,而不像有些服刑人员减刑几乎是“黑箱操作”;另一方面,陆俊获得减刑基于“其在监狱表现良好”,“表现良好”有大量事实作为支撑。显然,正是程序正义、公开透明、有理有据,让陆俊减刑案赢得了公众的信任。
反观其他一些减刑、假释案,则不得不让人以怀疑的目光打量。比如,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由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18年,而减刑的具体缘由,似乎成了不能对外公布的机密,就连减刑改判的过程也只有少数人参与,担任过田文华代理律师的杨旭升表示:“改判减刑连司法系统也没有多少人知情”。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押犯每年有20%至30%获得减刑,而官员获得减刑的比例则达到70%,远远高出平均值,难怪有人说减刑成了“贪官的越狱通道”。最高人民检察院前不久通报称,截至7月底,全国检察机关开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专项检察活动4个月,已建议将711名罪犯收监执行,共发现违法线索428件,已立案查处120人。
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保外就医,本来都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体现,但在现实中,却成了一些人花钱“买刑”、以权“赎身”的通道,严重破坏了司法公正,败坏了世道人心。对此,近年来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司法部、公安部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和措施,严防死守这一“越狱通道”。在这种背景下,陆俊获得减刑提前一年获释,无疑为减刑公开公正提供了一个样本。只要严格遵守减刑须经法院审理、须向社会公示这两条原则,就可以有效防止减刑受到权力的干扰和金钱的腐蚀。
浦江潮(浙江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