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阿克塞县生态建设纪实】向西看草原

31.07.2014  11:41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生态建设纪实】向西看草原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生态建设纪实副题

    走进7月的草原新城阿克塞,处处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这里是绿的世界,花的海洋,时时处处流动的绿和五颜六色的鲜花,把阿克塞县城打扮得多姿多彩,分外娇娆。

    置身这样一座处处被绿色和鲜花包裹的县城,你不会想到自己的脚下曾经是“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戈壁荒滩,而是山川秀美的江南名镇。

    县城:半城绿树半城楼

    励精图治搞绿化,绿荫尽染阿克塞。漫步阿克塞县城的大街小巷,你会为它的绿色所惊诧。宽阔的街道两旁,绿树成行,浓荫蔽天;路边的草坪,修剪齐整,翠绿欲滴;居民小区里,楼在树荫里,人居花丛中;县城周边8.7公里的环城生态防护林带和一条长2公里的215国道绿色走廊,更是绿浪滚滚,林涛声声。

    县委书记黄从光介绍说,经过全县人民和园林绿化人十几年的艰辛付出,全县城区绿化面积已达到53.44万平方米,栽植各类园林树种40.5万株,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1.8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6%。2004年,阿克塞成为甘肃省第一个省级园林县城,2006年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半城绿树半城楼”,有人这样形容今天的阿克塞县城。然而,为了一个“绿”字,阿克塞人付出了常人想象不到的艰辛和努力,自1998年县城搬迁以来,历任领导班子坚持一级带着一级干,一届接着一届干,换人不换蓝图,换届不换目标,坚持不懈将县城绿化一抓到底。

    每年的春季,在县委、县政府“每人播洒一点绿,誓叫戈壁换新颜”的号召下,人口只有万余人的阿克塞县,每天都有上千人的植树队伍,顶着风沙在县城的戈壁滩上植树造林。机关干部、县城居民、驻地部队官兵是义务植树的主力军,老人、学生是后援队,县城上至70岁的老人,下到刚刚入校的学生,都纷纷自觉地加入义务植树的行列,为县城绿化挥镐挖土,增添绿色。

    辛勤汗水撒戈壁,塞上明珠美如画。从1998年到2013年,全县通过“财政出、部门集、社会捐、劳务代、群众筹、项目划”等办法,先后累计筹措造林绿化资金1.935亿多元,共栽植各类树木293.07万株,人均植树达到了367株,相继建成了城区双层四向的周边防护林带18.7公里、高标准绿色通道48公里。目前,县城内以环城防护林带为屏障,以街道树、绿化带为骨架,以金山湖、民族体育广场为绿色景区,以居住小区、庭院为绿色景点,以道路树、绿化带为骨架,各种绿地相互交融渗透,点、线、面、片、环相结合的城市绿色大景观已形成,一座“城郊森林化,城市园林化、街道园艺化、家庭盆景化”的塞外新城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在美化家园的同时,阿克塞县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三北防护林、红柳湾野生动植物生态园、大小苏干湖湿地保护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项目。

    县林业局负责人介绍,自2003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后,阿克塞县以红柳湾农业开发区和多坝沟两地的沙化耕地为重点,完成退耕还林还草2000亩,完成封滩育林19500亩,生态恶化的现象得到了遏制。2008年,阿克塞县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项目建设,截至2013年底,共完成2.05万亩造林任务。

    如今,从新县城到红柳湾农业种植区风沙前沿,一道道绿色屏障迅速崛起,一条条绿色通道快速延伸,一排排农田林网经纬交织,一方方梭梭固沙林将大面积流动沙丘牢牢固定,基本形成了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

    7月是阿克塞草原最美的季节,走进碧草如海的哈尔腾草原,绿色的草地上开着的一朵朵野花,把哈尔腾草原装扮的格外美丽。

    在阿勒腾乡哈尔腾村牧民木哈买提汉家的草场上,脚下厚厚的牧草让我们的双脚感到格外的柔和。65岁的牧民木哈买提汉说:“近年来,政府加大了草原生态的保护力度,我们哈尔腾草原的牧草一年比一年茂盛。

    草原监理站负责人阿克木介绍说,在阿克塞,不仅仅是哈尔腾草原牧草一年比一年茂盛,政府实施的一系列保护草原生态的政策和措施,让严重退化的草场开始重现生机,有的草场还再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美景。

    2003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阿克塞县在全县牧区全面启动了退牧还草工程,对草场采取禁牧、休牧、划区轮牧、补播改良等措施恢复草原生态环境,使原本严重退化的草场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工程区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到2011年,全县禁牧、休牧区草场植被盖度提高12%—15%,产草量提高30%,退化草原植被覆盖度增加到50%以上。

    让草原生态得到全面恢复,从2011年开始,阿克塞县在国家实行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制度的支持下,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规模禁牧、减畜行动。

    在海子草原放牧的阿勒腾乡阿合塔木村牧民阿里哈别克告诉记者,他家以前有1200只羊,现在只剩下700;以前有60匹马,现在不到20匹。

    阿里哈别克说:“减畜的不是我一家,全县的牧户从2011年开始,都在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减少了牲畜饲养量。

    记者了解到,实施草原奖补政策后,阿克塞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草原奖补禁牧和草畜平衡责任书》,将禁牧和草畜平衡任务分解到各乡村,为全县1046户3022名农牧民累计发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资金8709万元,落实草原禁牧面积480万亩、草畜平衡999.29万亩、牧草良种补贴2.9万亩,完成减畜任务2.485万个羊单位。

    阿克塞县草原监理站技术员葛怀贵介绍,去年,阿克塞县境内草原的高度、密度、多度、盖度均有增加,前山草原的鲜草产量由禁牧前的68公斤增加到75公斤,中心草原的鲜草产量由禁牧前的200公斤增加到210公斤,草原生态在逐步改善。

    既要让草原增绿,又要加快牧民的增收步伐。阿克塞县为此加快推进了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设施畜牧业,为牧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阿克塞县按照“山上减畜增草,山下设施养殖”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设施养殖业。截至2013年底,已累计投资1256.5万元,建成了红柳湾设施养殖小区和多坝沟设施养殖小区,修建高标准设施养殖棚圈72座,设施养殖饲养量达2.4万头只,实现年销售收入1344万元,农牧民人均增收近500元。与此同时,投资4157.86万元,规划建设了阿克塞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占地面积400亩,修建高标准戈壁石砌墙设施温室126座,钢架拱棚42座,配套建设占地400平方米蔬菜保鲜库、1400平方米蔬菜贮藏地窖、1000平方米多功能管理房和交易市场,年产蔬菜1100吨,年收入达242万元,为种植户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全县农牧民人均增收1000元。

    县长银雁介绍说,设施农牧业逐渐破题起步,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为农牧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渠道。2013年,全县实现农牧业总产值7296.3万元,农业增加值4732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7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