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时四年锁“黄龙”

23.07.2015  11:08

敦煌阳关保护区内的渥洼池水库,是阳关湿赖以生存的命脉,也是阳关镇4000户居民和数万亩葡萄的水源。向西,一望无际的戈壁和沙漠,铺陈着永恒的荒芜;向东,绿洲如带,葡萄如蜜,这样的对比,有恍如隔世的虚无感。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由于地下水位的严重下降,阳关境内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渥洼池湿地的面积急剧萎缩。硬朗的西北风将黄沙不断向渥洼池水库和周边湿地推进。距渥洼池水库西边水面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横着一座长两公里、高十余米的沙梁,沙梁的后边是一望无际的大漠。据资料记录,这座沙梁曾经以每年2—3米的速度前移。如何锁住这条“黄龙”,就成了阳关保护区生态人们的一块“心病”。

2011年伊始,保护区将渥洼池管护站建在沙梁下,并在这里安置检测仪器,时刻监测它的一举一动。尽管保护区开展了移植草格、栽植障碍物等治沙工程,但仍然没有挡住“黄龙”前进的脚步。后来,保护区与中科院、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国内高校合作交流,取各家之所长,决定引芦苇上沙梁,用芦苇发达的根系锁住“黄龙”。

四年之后的今天,绿油油的芦苇站在沙梁上迎风高歌,脚下的“黄龙”终于俯首称臣,沙梁下碧绿湖水倒映着芦苇的倩影,阳关保护区的生态人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麻守仕 党晶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