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拐要编织无障碍网络

14.08.2015  04:44

    “宝贝回来吧,妈妈在家等你回家,宝贝你在哪里……”随着“宝贝你在哪里”的旋律响起,遗失孩子的父亲嘶哑的歌声唱起,整个现场的市民无不潸然泪下。这是8月12日全国“宝贝回家”寻子车走进兰州大型现场宣传咨询活动中的一幕。(相关报道见8月13日《兰州日报》五版)

    除了少数走失等意外,拐卖妇女儿童,制造了太多骨肉亲情分离的悲剧,对于家庭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人贩子是何等的可恶。“自作孽,不可活”,那些丧心病狂者自然会受到惩罚。日前国家有关部门着手修改相关法规,对于明知是被拐卖的妇女儿童,买方将承担法律责任。然而打拐任重道远,仍需社会多方协同努力。

    的确,对人贩子的审判,法律应引入公益诉讼等途径,让人贩子和买家给受害者经济补偿,也可引导公益慈善组织成立互动、专项基金等方式实施救济。除了发动市民举报防拐、解救,也必须看到被拐儿童很容易上户口,乡镇干部特别是计生部门把关不严,甚至权力寻租,无疑是对拐卖行为直接的纵容。新生儿户籍登记,有关部门要建立DNA数据库的同时,更要纳入考核、问责程序和倒查机制,解救被拐儿童时,一旦发现乡镇干部乱开所谓的介绍信,户口办理收受贿赂,相关责任人必须受到严惩。

    针对拐骗儿童事件不断发生,家长要多长个心眼,看护好孩子。警方也要编织无处不在的防控网络,让人贩子无从下手。防拐也需要群众配合,大家一旦发现不正常现象,哪怕吼一声或打个电话报警,公安机关循着线索一查到底,都会给孩子多一份平安。

    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宝,保护儿童安全要从细节着手,特别是对形形色色的拐骗事件,呼唤责任意识的回归,扎紧安全的“篱笆”排除隐患,“海恩法则”同样适用。否则,没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就难以杜绝寻亲路上泪洒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