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刊发阎晓辉刘举科新闻发布会发言

10.07.2014  10:57

7月7日,《甘肃日报》第11版刊发了校党委书记阎晓辉,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举科等专家学者在《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上的发言。现将阎晓辉、刘举科的发言全文转录如下,以飨读者。

积极服务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兰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  阎晓辉

随着中国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兰州城市学院联合中国社科院等单位,针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病”日益加深的严峻现实进行深刻反思,旨在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咨询,其研究定位是国际视角,中国特色,权威报告,绿色环保,引领未来,科学发展。把生态城市划分为六类,环境友好型城市、资源节约型城市、循环经济型城市、景观休闲型城市、绿色消费型城市和综合创新型城市,进行“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分类建设,分步实施”,提出生态城市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的道路,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以人为本,还需注重公平共享;不仅要生态自然,还需注重集约高效;不仅自身要建设成生态城市,还需注重城市群的布局优化;不仅要坚持循环经济的“3R”原则,还要注重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近年来,城市学院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服务,先后参加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兰州新区建设等工作。前不久,我校还与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共同举办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相关问题的国际研讨会,探讨世界闻名范式的转型和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和趋势,相信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中国生态城市理论一定会走向世界。

把生态理念全面   融入城镇化进程中

兰州城市学院副院长、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主编

刘举科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走向和谐发展的历史必然,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生态城市又是城镇化的必然选择。我们要以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生活、健康宜居为理念,以服务现代化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把生态城市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中,用农业带、自然带、人文带三带镶嵌,推动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宜居城市建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新型生态城市发展之路。

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急切盼望生态环境的改善,认为生态是最公平的福利,环境是最基本的民生。生态城市建设与治理成为社会进步、现代化进程中的头等需要。绿色、智慧、健康、宜居的生态城市建设成为最大民生工程。

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3.73%,但生态化仍处于“初绿”阶段。绿皮书用动态评价模型对280多个大中城市进行考核评价,得出前10名的城市分别为:深圳市、广州市、上海市、南京市、大连市、无锡市、珠海市、厦门市、杭州市、北京市。

对于生态城市建设,有以下建议:一、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的理念。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三、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把生态城市建设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四、加强对东中西部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标准研究,明确我国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由东南沿海西北内陆依次出现的森林区、草原区、干旱荒漠区三大植被分布特点,进一步探索总结细化不同区域特点的生态城市建设新模式。五、实现两屏三带战略,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扩大生态盈余城市群,实现绿色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