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变与不变
新华社记者张文静
随着网络和智能终端迅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时间、场所,甚至习惯都发生了变化。怎么读,读什么等问题,引发人们关注。
网络阅读PK纸质阅读
记者注意到,越来越多含有时尚元素的咖啡馆、茶馆等为人们提供更加温馨的阅读场所。
阳光明媚的下午,一杯咖啡或一杯茶,手捧一本书,抑或戴着耳机斜靠在沙发上,成为很多年轻人新的阅读享受。
“读书的形式、场所、时间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兰州城市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王定君说,“自己曾经身为馆长在学校图书馆供职5年,对阅读情有独钟。”
在王定君看来,新媒体的出现,既丰富了读书形式,也让工作繁忙的“上班族”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心阅读。人们对阅读形式的变化应持宽容心态,不必过于苛刻。“拿手机来说,便于携带,时刻相随,可以做到‘书人合一’,随时随地阅读。”
兰州“上班族”张先生告诉记者,繁忙的工作让他的读书时间越来越少,但喜爱阅读,不得不读。为此,2013年起,他利用空闲时间,通过手机“听书”,至今已听完30多本书,有的书还反复听过四五遍。“用了60个小时,听完了《先秦诸子百家》,如果阅读,估计至少需要两个月。”
王定君认为,网络阅读也有不足之处。比如,网络信息量巨大,带有跳跃性和间断性,长期通过手机阅读,会破坏人们的专注力和系统思考能力。“各种阅读形式有长短两面,对大众来说形成互补最受益。”
对此,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韩高年予以认同,网络阅读等新方式为大众提供了便捷,但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信息量巨大冗余,需要甄别。”
韩高年认为,近年,人们将纸质图书阅读量的下降归因于网络阅读的兴起。事实上,这两者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就拿西北师大来说,学校购进的纸质图书数量不减反增,学生借阅量也有增加。
“建议学生在接受新阅读方式的同时,不要放弃经典纸质书籍的阅读,因为纸质书籍更能体现文化信息,更有温度和书香,尤其一些私人藏书,有眉批、有校注,能够起到传承文脉的目的。”
误解:“不买书就是不读书”
有观点认为,“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买书的人越来越少。”对此,专家认为,这是一种误解。
“‘互联网+’等电商的兴起、经营方式的转变,使得人们的购书渠道增多,不从书店买书并不代表人们不买书,不读书。”王定君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如今,经营成本攀升,导致实体书店日趋衰落。比如,王定君所在学校附近的书店逐年“消亡”。
“在欧洲,书店不仅仅是一个售书场所,还是城市景观之一,并且是城市文明的一个重要窗口。”王定君说,“国家应出台政策对实体书店免税补贴,延续它的生命力。一个城市应该有文化熏陶的场所,书店可以承担起这个责任。”
韩高年坦言,实体书店要在电商时代突出重围,可以通过探索改变经典著作或学术著作的呈现形式。出版商既要尊重原著,改编的图书不能与原著相差万里,又要赢得广大读者的认可与欢迎。“为此,出版界和学术界需配合默契,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适度调整”。
韩高年说,出版商适度调整后,读者阅读兴趣便会提升,图书销量问题甚至实体书店生存问题能得到相应的解决。“政府扶持、读者扶持,加上有品味的企业家想出一些办法,有望使实体书店复苏”。
尽管现在通过网络购书很方便,但韩高年还是经常带领学生走进书店,去阅读和购书。
“像北京、上海等地涌现出一批时尚书店,不仅仅卖书,更蕴含休闲的功能,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韩高年说,“每次去上海出差,我都要去当地一家书店‘逛逛’。如今,这家书店常吸引来自各地的读者以书会友。”
阅读经典永远“不过时”
“读什么”也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院长高原认为,第一需要读的是经典。因为人类永恒的主题,即如何智慧地面对生与死、荣与辱、得与失、进与退……即使到了E时代、N时代,也是不容回避的,经典能给人以启迪、开导和诠释。
专家认为,历经时代变迁的经典对人类的影响是持久的,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应该大量阅读经典。
“一个人年岁的增长是自然成长过程,而精神发育是靠阅读完成的。”王定君说,“对民族精神产生深远影响的经典是必读书目,这可以起到净化心灵、启发心智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为了倡导阅读形式多样化、引导大学生大量阅读,包括西北师大、兰州城市学院等在内的学校不断推陈出新。
专家认为,对普通读者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读比不读好,用心读比漫无目的读好,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我们离书香社会也就不远了。”韩高年说,“应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有效影响、科学引导大众大量阅读。”
( 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