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饮料缘何能瞒天过海

24.06.2015  02:15

    有报道说,河南开封有企业假冒著名商标生产劣质饮料。记者调查发现,“作坊式生产线”背后是一个遍布全国的“李鬼”饮料销售网络。记者将此事举报到当地工商部门,监管股负责人表示该企业生产手续齐全,至于商标是否侵权,则需要时间调查。“企业投诉了,我们才去监管。经过调查真伪才能处罚。但我们需要时间落实调查。

    此事最新的消息是涉事企业已被整改,但大量问题饮料未被查封,目前不知去向。

    一直以来,群众期盼也好,政府大力整治也好,然而,高压之下,食品安全问题却是“涛声依旧”。生产、销售假货问题不仅并未得到遏制,反而在一些地方和行业愈演愈烈。究其原因,尽管有生产者的不负责,有消费者的不谨慎,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市场监管的乏力。在有些地方,制假售假已形成“气候”,除了出现假冒伪劣生产、销售、运输、仓储、保管呈现“一条龙”、“社会化”态势;很多地方的执法部门把假冒伪劣当成执“”经济的对象,把监管者的“业绩”与罚款挂钩,将打假变成了权钱交易和牟取私利的工具;有些地方保护主义流行、官商勾结,甚至靠“造假GDP”来繁荣地方经济。更有甚者,极少数执法人员乃至领导干部被制假售假者拉下水,与他们沆瀣一气,沦为其同谋和“保护伞”。

    我们经常看到,面对舆论的种种不满和压力,一些市场监管部门往往津津乐道于事后的所谓“坚决查处”。但是,这种事后的“严肃查处”看似尽忠职守,其实恰恰暴露了其有“”无“”的疏漏。小马飞刀以为,防患胜于救灾。市场监管哪怕一次小小的疏漏都可能会带来令人无法预估的后果。无论事后调查再详细、惩处再严厉,都难以挽回已经造成的损失和伤害。滞后的市场监管不仅让诚实守信者受损、投机倒把者获利、违法经营者有空可钻,更是在无形中纵容了市场的种种不正当行为,严重损害了市场公平准则,不利于市场发展、不利于百姓安全。

    要想“舌尖上的安全”真正取得实效,除了要斩断造假经济背后的利益链条,更要撕破那张笼罩在造假经济之上的“保护伞”和腐败黑幕。要让任何一个玩忽职守的官员都感受到问责的力量,涉嫌犯罪的就毫不留情地追究其刑事责任.只有这样,不法分子才会没有“保护伞”可以依靠,而监管部门的官员亦不敢“放水养鱼”,以监管权力换取个人私利。

    只有监管有力、问责有力,百姓才能有指望。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