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少年群殴打死精神病患者,这病咋治?

20.08.2014  16:50

   作者:木须虫

  7月30日凌晨,有精神障碍的52岁的李艮库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南留庄镇上闲逛,被多名未成年人围殴致死。记者了解到,参与打人的共7人,其中最大的嫌疑人仅仅16周岁,最小的3人尚未满14周岁。在此案仅一个月前,蔚县柏树乡8岁男童被11名不满14周岁孩子围殴致死。(8月19日《京华时报》)

  同一个地方,连续发生两起多名未成年人围殴他人致死案件,虽然不能以偏概全说明地方什么,但也足以影射出一些问题。本是单纯的孩子们,何以会变得如此的残忍与暴戾?显然,这与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联系到个案农村的背景,显然又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缩影。

  2013年山东省德州市检察院就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作了一个专题调查,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比较突出,集中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自闭自卑型,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另一种是逆反冲动型,个性暴躁张狂、情绪不稳定,遇事不如意动辄暴力相向的极端性格已经出现了苗头。

  这两种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安全感缺失导致心理畸变,一方面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家庭庇护、亲情关怀与情感沟通,缺乏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念上正确及时的引导和帮助,心理上的保护与矫正缺失;另一方面,失之于约束和保护让他们过早地暴露在社会的边缘,独立去面对与年龄不相称的各种问题,欺负与被欺负,隐忍与暴力,能力所限只此逻辑选择。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长期缺少保护,一旦扭曲的性格与阴暗的心理形成,会给他们的人生和社会埋下悲剧的种子。

  这些共性的问题,在蔚县两起个案中都有体现。两个被害者都是弱者,一个是8岁男孩,另一个是52岁精神病患者。这说明施暴者完全是在发泄他们内心的愤怒。打人者如何对待别人,说明平日里别人可能就是怎么对待他的。暴力倾向越严重,说明他们内心的愤怒越严重,应有的关爱越缺乏。

  孩子暴力的表达本身就是社会的悲剧,他们作为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似乎正在成为农村走向城市过程中的“弃儿”。他们的父母大多数都在外打工,不少的所从事的职业缺少稳定性,一些家庭因为贫困被女人所抛弃。家庭经济状况、亲情格局处于相对动荡的状态,自顾不暇又如何有时间与精力来管孩子?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土壤变得尤其贫瘠,事实上使得他们成为了弱势中最弱的环节。生存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心理状态,看看西方的贫民窟居高不下的暴力犯罪率,即是明证。

  孩子是家庭社会生存环境的一面镜子,消弭孩子内心的暴戾,并非单纯的教育问题,更深层次还是要改变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避免群体的边缘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应促进公共资源与发展机遇的公平共享,让外来人员及其家庭融入到城市中来,用改革红利消除群体边缘地带,稳定家庭“细胞”,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最基本的条件,这才是治本之策。当然,城市化未竟的过程中,还应当重视留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教育和干预,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留守儿童群体,应当给予经常性的关爱与呵护,尽可能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避免激活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暴力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