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长教你看懂全市财政预算报告

07.02.2015  13:41

  2月5日,前来报到的市十五届人大代表们领到了每年会议的固定“装备”——政府工作报告、财政及计划工作报告,一同拿到的,还有一本近百页的《兰州市政府预算报告导读》。对此,市财政局局长张鹏举的解释是,以这本书对照报告,代表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全市家底,政府的钱从哪里来,要花多少钱,钱要花到哪些地方……方便人大审查预算,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合理。今年是我市财政实行零基预算第一年,财政预算报告里那些枯燥的数字是如何确定的?数字后面又蕴含着怎样的政策变化?而这些变化注定将对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昨日,张鹏举就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特点一:“讨价还价”半年确定财政预算

  今年是我市财政实行零基预算法的第一年。所谓零基预算法,指在编制预算时,不以以前财政年度的预算项目和预算支出数为依据,而是以预算财政年度的实际公共支出需求和与公共财力为基础,逐项审议各预算支出项目是否必要,各项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

  “以前我们做预算时,主要是根据经济增长速度来制定。比如,前一年某个部门的预算是100万元,那么下一年在做预算时按照当年的经济增幅比例进行调整;而实行零基预算法后,就是把以前的基础全部抛掉,哪些项目需要花钱、花多少钱,再将之纳入财政预算。”张鹏举解释说。

  而零基预算法的程序是怎样的呢?主要采取“二上二下”的编制流程。“以发改委为例,他们先自行编制自己的单位预算,然后报到我们财政局来,我们经过第一道审核,根据项目来核定资金,对他们报来的第一次预算进行审核,审核完成后再发回给他们;审核完成的单位预算回到发改委后,经过主管部门、主管市长签字等程序,然后再送回到我们财政部门来,这样该部门的全年经费预算才算完成。”张鹏举说。据悉,由于今年是实行零基预算法的第一年,很多工作都处于探索阶段。各个单位在报预算时都非常谨慎,财政审核也非常严格,因此也是早准备、早下手。这项工作从2014年7月就开始了,而在此次财政预算报告草案中看到的数字,也是财政部门与支出部门“讨价还价”、多次磨合后形成的。

  特点二:量入为出要过“紧日子

  在《关于兰州市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全市及市级预算草案的报告》的第10页,一段黑体的字比较醒目——“保持稳步增收,优化支出结构,坚持厉行节约,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这是2015年的预算安排思路,那么“紧日子”在数字上是如何体现的呢?

  张鹏举列举了两个例子。一是“三公经费”支出方面。报告显示,2014年全市市直各部门单位“三公经费”支出为5328.72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0.48%,而按照5%、15%压缩办公经费和会议费的惯例,2015年的“三公经费”显然还要继续按照这个趋势节约下去,并继续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会议、培训、公务接待等经费管理。二是2014年和2015年的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长比例的比较。报告显示,2014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52.33亿元,增长22.36%;2015年市本级安排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6.54亿元,同比增长10%。“花钱要量力而为呀,增多少钱才能花多少钱,前一年增幅百分之二十多,后一年增幅百分之十,收入减少了,当然要过紧日子了。”张鹏举的解释非常明了。

  这,其实也跟当前的财政形势有很大关系。报告显示,从全省层面看,省政府也将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从上年的13%降至今年的10%,也会较大程度地影响到对我市的支持;而从市级层面看,房地产市场走低,服务业呈下滑趋势,工业企业等经济实体效益不高,入库税收增幅进一步下滑,也造成财政收入偏低,并进入常态化。

  特点三:确保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015年年初,“经济发展新常态”已经成为目前最热的词汇之一。而我市2015年的财政预算,也与这一词汇紧密相关,特别是在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方面,新一年的财政预算作出了相应的安排。

  张鹏举表示,2015年财政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并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力度”等四个方面进行倾斜。而对照报告,最能说明这一倾斜力度的是一组数字——2015年,科学技术方面专项支出9057万元,比上年初增长40.22%;农业方面支出53831万元,比上年初增长31.22%……

  “创新驱动,转方式,就是我们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现,要从经济发展质量要效益,财政资金的支出也应该遵循这样的方式。”张鹏举说。

  特点四:“民生财政”名副其实

  但就数字而言,如果要在此次财政预算报告上找到2015年增幅最大的支出,非民生保障类支出莫属。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专项支出30561万元,比上年初增长58.1%;医疗卫生支出38106万元,比上年初增长37.67%……这些数字与前一年的支出安排增幅相比,呈几何倍数增长。就这一点,张鹏举也表示,这是“建设财政”向“民生财政”逐渐转移的佐证。

  这些增幅怎么会这么大呢?它们确定的基数和标准是什么?张鹏举一一进行了解释。以增幅最大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例,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补充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而这些部分每一个都包含若干个小部分。这些保障体系里,有的是由国家财政或省级财政支出的,需要市级财政进行配套,而国家或者省级部门提标了,市级财政也要按照相应比例进行提标。因此,这些数字确定的基数和标准,都是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来制定的,是比较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