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

26.10.2015  13:22

    长城

    在西北戈壁看见过长城,绵长而苍黄的城垣,在茫茫戈壁中孤独地亘立着,无法想象这样的断壁如何阻挡南下的铁骑。在家乡见识过长城,一截矮矮的土墩子,静静地躺卧在山间,何曾有半点长城的雄伟气势。在北京攀登过长城,一线蜿蜒在山峦间,除了满坡的杏花,并没有引起我太多的感触。直到有一天,沿着北中国一路东行,有了和娘子关、固关长城的亲密接触,才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长城的内涵。

    从甘肃出发,沿着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部东行,长城一点点真实起来。灰色的天幕下,黑色的一线蜿蜒,那是明长城遗址。它们早被古时的烽火遗忘,在苍绿的田畴里游动。与中原相对的边疆,在一步步血与火的对峙中扩展,成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角逐的缩影。两种文明的相互角力,其实也是一种内在的均衡。从陕西的定边、靖边、安边、到山西的定襄,再到河北的平定、正定、保定,这些充满了角逐征服色彩的地名,代表的是固定文明对游动文明的心理战术,沿着一条自然的地理线,演出了多少阴谋阳谋求和战争的戏剧。而今,那些戍边将士的后代借着先祖的荫护,如长城青砖上开放的野花,恣意地在这条边界线上生活。

    沿着太旧高速公路而行,远远看见依山逶迤,地势险要的固关长城。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罗哲文称其为“小八达岭”,赞誉它“北望雁门千里近,长城锁段万峰青”。固关长城修筑于战国时期,明代万历年间再次修复,成为明代都城第一道防线,是国内保留较完整的石砌内长城,与娘子关、旧关共成鼎足之势,为历代军事要塞。因其战略要塞位置,明朝在城内设三座衙门,中为“大衙门”,由三品武官把守,称参将;“二衙门”由掌管勤务的把总负责,居城内后街;“小衙门”由分管过往商贾行人税收的守备负责,在西城门之内。

    走近西门,城额石刻“固关”两个古朴大字,踏着被车辙碾出深深痕迹的石条路,走过高深的瓮城,沿着陡峭的台阶攀登而上,长城的垛口上横放着明清时期的大炮。登高望远,雄关魏巍,不由想起康熙帝西巡时所写的《过固关》一诗:

    “鸟道入云中,风光塞漠同。人依险地立,城自越山丛。俗朴观民舍,才多壮士雄。芹泉连冀北,回首指青聪。

    和长城的更亲密接触,是在平定县的娘子关。这里关险、洞幽、山奇、水秀,自然、人文、园林、民俗别具特色,为“京畿藩屏”,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进入娘子关村,一泉清流在村中潺潺流过。老人小孩坐在清流旁边,有的洗菜、有的洗衣、有的嬉戏,你仿佛穿越到了古代。有一位主妇,在门口烙薄饼,原始的火炉,结实的铁锅,她悠闲自在地摊着饼,日子在那里平实而缓慢地流过,不留一丝痕迹。进到她家的庭院,在树荫之下,点几个山野小菜,真有不论魏晋不知有汉的恍惚感。清溪穿过整个村子,小桥流水,平畴田野,有一只羊懒懒地卧在地上,有农妇在田间忙碌,你的心一点点静下来,静谧到可以听见自然万物呼吸的声音。

    早在战国时期,契入燕赵之内的中山国,修建了一系列长城关口,顽强地在列国的虎视眈眈中存活下来。后来,唐朝在此设立承天军戍守处,宋代建承天寨。沿着裸露的山体基岩,从东门而入,这是砖券城门,额题“直隶娘子关”。登上平台城堡,门洞上额书“京畿藩屏”四字,显示出娘子关的战略重要性。

    娘子关城墙年代已久,一株绿色植被从砖缝里钻出来,挣扎出一朵粉红色的花朵,柔媚地迎风摇曳。登山瞭望,南门危楼高耸,青石筑砌,坚厚固实,城门上“宿将楼”巍然屹立,相传为唐朝平阳公主聚将御敌之所。明朝时期,戍守将士的后代,凡是年满十八岁的男丁,都入伍守卫长城。当地人已经记不得前朝往事,但娘子关村的人大多浓眉大眼,鼻梁高挺,眉目间英气勃勃,从他们身上可以领略到当年守卫将士的英风铁骨。

    中国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这条人为的边疆屏障,蜿蜒万里,横亘于中原之北。而今,它们虽然成为遗迹,却存活于历史的风尘和现实的行走中,永永远远,被国人视为中国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