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守护——镜铁公路管理段省道215线养护纪实
海拔高、氧气含量低、天气恶劣、物资匮乏可谓是公路养护工作中的“拦路虎”,而这却是镜铁公路管理段管养的省道215线的真实写照。近年来,镜铁段的养护职工们克服重重困难,将省道215线的养护工作做精、做细、做实。
省道215线起点位于嘉峪关市以西20公里处的黑山湖,经镜铁山矿、七一冰川、青海祁连县托里牧场等地,通往青海省湟源州,全长183公里,是酒钢矿区生活物资的重要运输通道,为嘉峪关市乃至甘肃、青海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克服困难抢抓养护黄金季
因为海拔达到4000多米,空气含氧量只有市区的一半,镜铁山被称作“生命禁区”。“在镜铁段工作了7年,每一次上山,我都是头晕、恶心、呕吐不断、气喘乏力……”镜铁段一位职工说。许多职工在养护作业时,经常由于缺氧晕倒在地,有些职工上路作业时常常背着氧气袋。
“春夏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终年雪不断,四季穿棉袄”,这是镜铁山上的养路工经常说的一句顺口溜。山上没有新鲜蔬菜,职工所需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从外面拉运进来,夏季还能吃上蔬菜,到了冬天就只能吃储存下来的土豆和白菜,由于海拔高,食物很多时候都没有完全煮熟。
镜铁山上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摄氏度,每年冰冻期长达六七个月,适合养路的时间不足5个月。镜铁段职工们放弃节假日,披星戴月,抢抓养护“黄金季节”。
省道215线大部分是砂砾路面,为了提高道路通行条件,镜铁段职工针对不同养护路段,制定出不同养护方案。解决砂砾路面常见病害的唯一方法就是勤铺砂、勤匀砂,山上没有砂土,在山上加铺一次砂土,需要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山下采运砂料,养护成本太高。为了节约养护经费,镜铁段职工就地取材,自制砂石料筛子自行筛砂。用平地机和压路机对路面进行整平压实,有效降低了路面坑槽、沉陷、松散、露骨、车辙等病害的产生,确保了全线公路的平整畅通。
由于海拔高,湿度大,省道215线的桥梁、涵洞经常因为热胀冷缩或路基翻浆出现安全隐患,养路工们除了对淤塞的桥涵及时进行清理外,还定期对山上的桥涵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对重要桥涵进行监控,并及时设置和更新桥涵防护设施,准确掌握桥涵技术状况。今年5月28日,省道215线119公里606米处3块涵板发生断裂,严重影响过往车辆通行安全,镜铁山上的养护职工第一时间发现险情,一边逐级上报,一边勘察涵洞险情,冒着大雨维修抢通涵洞,没有发生安全事故。
苦中创新提高养护效率
面对管养路线长、养护人员极少、养护经费紧缺的现状,镜铁段的车机驾驶人员和技术人员对现有机械设备加装改进。
在边坡整修中,由于山区公路路基土质坚硬,人工整修难度大、效率低,镜铁段结合实际,切割2厘米厚的钢板焊接在装载机左边的3根斗齿上,设计出边坡松土整刷设备。作业时,装载机沿着路面边沿向前推进,边坡初步整修成型。除此之外,镜铁段职工对原有的WG-40A型号装载挖掘机(俗称“两头忙”)进行了改造,将原机械上的挖机大臂进行拆除,按斜度30度焊接宽0.3米、长3米、厚1.5厘米的钢板,并改造了液压动力系统,使刮板能升降、旋转,调整角度。通过这一小小的改装,闲置的装载挖掘机摇身一变成了砂砾路面养护的高手——刮路机,提高了生产效率。
化险为夷守护高原生命线
与其他养护职工一样,镜铁段的养护职工除了要做好日常养护外,还要随时待命,进行应急养护。6月4日凌晨,镜铁山上突然下起了暴雪,省道215线175公里至183公里路段出现大量积雪,180公里至181公里路段的二指哈拉山500米路段被大雪阻挡,积雪最深处达3米多,交通完全中断,通往青海省的40多辆货车以及50多名司乘人员被困在这里。省道215线告急!险情就是命令!镜铁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联合嘉峪关路政处,出动10余台车辆,调集30余名养路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抢险。
抢险队首先将所有受阻人员运送到省道215线138公里处的祁青乡进行安置,并为被困人员送去了方便面和矿泉水。虽说是盛夏季节,这里却大雪纷飞,寒风凌冽,山上的路全部结了冰,温度只有零下10摄氏度,养路工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袄、棉鞋,不停歇地运转。随着“轰轰轰”的机械声,挖掘机、装载机缓慢地将3米厚的路面积雪推下了路基。养路工们救援被积雪冰层卡住的车辆,清理路面冰层,平整路面,抛撒防滑料。经过1天的抢险,省道215线恢复交通。
多少年来,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面对艰巨的养护任务,面对危险的灾害考验,镜铁段职工们发扬着“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勇于献身、开拓前进”的铁山精神和甘肃公路人“团结协作、创新进取、敬业奉献、甘当路石”的品质,用生命守护着高原“生命线”的安全。
(李文华 张若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