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二院呼吸科成功实施我省首列经支气管镜植入放射性粒子治疗支气管肺癌

17.07.2014  12:25

    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方法。它将低能量放射性核素研制成微小粒子,在术中B超、CT或内镜引导下将放射性粒子植入病变部位。该粒子可在病变处持续地、低能量地发出射线,进而使癌细胞坏死,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患者,男性,65岁,退休职工,主因“  食管癌术后1年10个月,咯血伴气短4天”  收住肿瘤科。既往有食管癌手术史,曾行5次化疗治疗,经对症治疗,仍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经呼吸科会诊以“支气管肿瘤”转入进一步治疗。

      6月14日,在麻醉科医师积极配合下,在北京煤炭总医院副院长王洪武教授亲临指导下,省二院呼吸科主任周红梅主任医师成功为该患者实施我省首例全麻下硬质支气管镜与电子纤维支气管镜结合植入放射性粒子治疗支气管肺癌手术。

      在麻醉成功后经口腔进镜,在右主支气管开口处见一新生物完全堵塞管腔,表面凹凸不平,触之易出血,经硬镜下3次圈套,全部切除肿瘤组织,并反复冷冻清理肿瘤组织。切除后管腔通畅,管腔粘膜有出血,对症给予凝血酶止血治疗,出血停止后,用氩气刀灼烧清理坏死组织。经电子超声定位引导下在病灶部位经支气管镜下穿刺植入放射性粒子10枚。术程顺利。安返病房,行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治疗,患者胸闷、气短、咳嗽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0天出院。

据周红梅主任介绍,放射性粒子置入具有创伤小、肿瘤靶区剂量分布均匀和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等特点,且因正常组织不会受到过量照射,而避免了严重的并发症,成为放射治疗技术上的一个焦点和亮点。省二院呼吸科在全省率先开展“全麻下硬质支气管镜与电子纤维支气管镜结合植入放射性粒子治疗支气管肺癌”填补了我省该技术领域空白,标志着呼吸科在呼吸内镜的诊疗方面再次实现技术性跨越。(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