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古镇换新颜 ——永登县武胜驿镇实施精准扶贫工程纪实

08.11.2015  11:42

  永登县武胜驿镇,古丝绸之路上的名镇,兰州向西的必经关口,曾经游客云集、商旅繁盛。然而,近年来,由于相继建成通车的兰州向西的高速公路、高铁绕过武胜驿,使经停武胜驿的客车、人流减少,就连曾享誉省内外的小镇上的“武胜驿手抓”餐饮店也人稀冷寂,全镇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武胜驿镇一班人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在双联行动和帮扶单位扶持下,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六个精准”,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古镇旧貌换新颜。

  深秋时节,记者再次来到武胜驿镇,看到散布于城郊近镇、山梁沟壑、草原牧区的23个行政村,靓丽一新。村村修通了平展展的水泥路,户户建起青砖白墙红瓦房。每个村都有崭新整洁的小广场,便民服务中心、医疗室、体育器械等一应俱全。山涧平川,一方方菜畦精耕细耙,翠绿的大白菜收摘已近尾声,蔬菜企业正在加紧加工菜品。牧区村旁,一座座暖棚圈舍鳞次栉比,牛壮羊肥……

  引进龙头企业,壮大富民产业

  迈向小康路上,富民是核心。曾一度依赖交通要道发展商贸富民的武胜驿镇,在失去交通优势之后,重新审视,筹谋发展,决定引进企业,壮大富民产业,从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深秋的缸子沟村,略显荒凉,但村头竖起的两颗水灵灵的大白菜模型招牌,令人眼前一亮;田畴里菜农们铲下一颗颗大白菜,挖出一个个白萝卜,装车拉运;村子不远处,矗立起一座现代化蔬菜加工企业,菜农们络绎不绝,排队交售。

  “不论市场上菜价上涨或下跌,菜贱菜贵,企业的收购价始终稳定,与我们签订了种植订单,保证有收益,让我们放心种菜、放心卖菜。”缸子沟村村民王天来告诉记者,他家种了20亩娃娃菜、红笋,今年产量高,收入10多万元。

  由双联单位兰州市委牵线搭桥,武胜驿镇于2013年从四川省招商引资落户的甘肃回乡妹生物科技发展公司,投资2.4亿元,建起榨菜、酱腌菜、火锅料等8大系列64种产品的生产车间,10月份收购了2400吨蔬菜进行深加工。“我们还引进了10余种高原夏菜新品种,引导农民多样化种植,以调剂补缺蔬菜市场,同时规避因种植同类蔬菜而引起的一哄而上、菜贱伤农的风险。”企业生产经理何兵介绍。

  高原夏菜产业是后起之秀,2000年全镇仅种植200亩,2012年在双联行动推动下扩大到1万亩。如今龙头企业引领迅速发展,19个村今年连片种植3万多亩,最高亩收入1.2万元,平均亩收入5000元。

  “武胜驿手抓”这项传统餐饮业,由于合作社的发展壮大,赋予了养殖全产业链的内涵。由当地能人张昌贵兴建的永登武驿科技农牧种养殖合作社,建成农业部授牌的万只肉羊标准化示范基地。记者看到,监控中心通过电脑屏幕切换,显现了不同圈舍里的小尾寒羊、藏羊、杂交羊,由于科学饲喂苜蓿草、青贮饲料,个个膘肥体壮。合作社自繁自育,给农户提供种羊、回收羊羔,带动了200多户大小养殖场,延伸了8家屠宰批发店、40多家餐馆。每年出售到兰州及附近的“武胜驿手抓”餐饮店2万多只羊羔,向市场销售种羊3000只。

  由于企业入驻落户,使传统产业升级更新,带动现代农牧业蓬勃发展。武胜驿村一隅,万亩流转土地平整一新,新栽了樱桃树,林下养殖珍珠鸡、孔雀、鸵鸟等,这是引进甘肃花尔泰农业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成的1.6万亩特色生态种养殖园。

  一度衰落的古镇,如今又成为创业热土。武胜驿镇还引进了兰州红狮水泥有限公司,总投资6亿元建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配套余热发电项目;永登天源农民合作社投资2800万元,建成菜籽油加工厂……

  夯实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

  武胜驿村村口,70多岁的李继忠、刘玉珍老两口,正在拾掇广场上的花园,收集了花籽准备来年种花。“以前这里是垃圾堆,如今镇上修建了新广场。村里人生活越过越好,晚上很热闹地来跳广场舞,我们义务打扫卫生、种花种草,给环境优美的大家庭添一把劲,感到特别舒心。”老人感叹道。

  让城乡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是武胜驿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奋斗目标。为此,镇上夯实扶贫内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武胜驿镇的23个村皆为贫困村,过去道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许多贫困户住在昏黑的土坯房,700多户农村危房没有改造;个别村社不通自来水,到邻村排着长龙等接水……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大,成为镇党委、政府班子发展经济中的一块“心病”。

  双联行动的春风、精准扶贫的雨露,成为消除“病痛”的良药,让武胜驿镇重点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行路难、用水难、住房难等问题。通过硬化村道60多公里,农民开着三马子欢快地行驶在村道上;新打机井9眼,衬砌渠道8公里、铺设管道19.8公里,让清凌凌的自来水流进农家水缸;村头巷尾安装太阳能路灯414盏,夜间或凌晨,村民们或学生娃行走在明亮的路上;危房改造180户,贫困户住上了亮堂堂的砖混房……

  最偏远的石家滩村,是毗邻天祝县的藏族村,受益于镇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他们发展起独具藏乡风情特色的旅游业和牧家乐。记者来此,看到巍峨的奖俊岭下草原牧场羊群、牦牛怡然自得,掩映在山谷和牧场上的藏族村舍,恬静而幽美。藏族村路通了、水通了、电通了,藏乡游客接待中心、民族风情牌坊、牧家乐吸引了八方游客。

  同时,镇上着力提升贫困村公共保障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救助等社会事业。完成投资1120万元的武胜驿中学和176万元的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改扩建9个村的村委会及村级卫生所1413平方米,建成9个文化体育广场1.48万平方米和3个小广场等,改善了贫困村公共环境。

  聚集合力扶智,创新扶贫方式

  “武胜驿活泛了、兴旺起来了,武胜驿迈向富裕道路了!”前来调研、督查的各级组织工作人员,对武胜驿的新变化,发出了由衷赞誉。

  武胜驿镇的欣欣向荣,是省市县镇四级紧扣扶贫帮困惠民实事的体现,实现了惠民实事在一线办理,党的政策在一线落实,干部作风在一线转变;也是省市县双联单位与双联干部作为坚强后盾,与武胜驿镇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推动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的成功实践。

  武胜驿镇创新扶贫方式,集中攻坚力量,整合双联干部、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和乡镇包村干部101人组成23个驻村帮扶队,定期召开联席会,协调解决扶贫中的问题。对贫困村实施的18个扶贫项目确定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建立“1+1”帮扶模式,加强培训“智力扶”,对911户贫困户各对应一名包抓干部;强化支撑“资金扶”,今年共落实扶贫项目资金6190万元,增强了扶贫底气。多层次的扶贫构建起了大扶贫的格局,激发了创新活力,催生着发展动力。

  放眼丝路名镇武胜驿,当地干部群众凝心聚力,负重攀登,努力减少贫困人口、努力改变村容村貌、努力增加贫困农民收入,谱写着万象更新的春天乐章。(记者王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