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以考促学全面铺开廉政法规知识考试 与干部任用挂钩重在预防教育

22.07.2014  11:02

6月底,甘肃省纪委、省委组织部联合下发通知,明确规定从2014年7月起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领导干部廉政法规知识考试工作,将原本试点地区探索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扩大至全省市县两级和省直部门。考试内容以领导干部应知应会的廉政法规知识为主。

目前,甘肃全省共组织35268名干部参加了廉政法规知识考试,其中,地(厅)级干部367名,县(处)级干部5586名,乡(科)干部29315名。

这一新闻也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在新浪微博上,针对此消息,有网友质疑此举是否是“形式主义”。

廉政法规考试是什么?有着怎样的结果和影响?记者带着问题走访了相关部门。

在甘肃省纪委,一位相关负责人介绍称,这项考试对象主要为市县两级和省直部门新提拔(转任)或拟提拔(转任)的领导干部。考试以领导干部应知应会的廉政法规知识为主,各地各部门可结合实际适当增加本地本部门有关廉洁自律和作风建设的相关内容。考试可采取开卷、闭卷、机考等方式定期不定期进行。原则上在领导干部任职前进行。

以兰州市为例,兰州市的廉政法规考试对象包括了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拟任的县处级领导干部、拟任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其他需要参加廉政考试的人员全部纳入。考试对象包括拟提拔任职和同级转任重要职务的干部。兰州市纪委书记张建平介绍说。

破冰中逐渐摸索

不仅仅是网友,在廉政法规考试甘肃最早的试点市白银市,第一场廉政法规考试的举行,也遇到过质疑。白银市纪委常委傅学兴形容廉政法规考试常态化的过程为4次“革命”。而最重要的第1次革命颇为艰辛。

第1次考试的时候,纪委和组织部等部门上下沟通了3个月左右,才初步达成一致的意见。部分参加考试的干部以为这只是一种形式,多此一举。”傅学兴说。

考试结果出来后,干部们震惊了。参加考试的人中,有117个人不及格,最低分只有20几分。答卷上面反映出来,许多人对党的纪律处分有多少条不清楚。考试结果公布后,很多参加考试的人给纪委打电话反映考试结果对自己的影响。傅学兴回忆。

白银市纪委将考试结果分析后汇报给了市委常委会,经过讨论,考试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完善。这之后,每一年经过边考边摸索,最后,白银市将考试对象确定为市委考察后拟任用的人选再考试,在体型上将题型固定为客观题,包括选择、判断、案例、考试的合格率达到了94.8%。

白银市中级人民法院葛姓调研员2013年参加了白银市的廉政法规考试,他考了20多分,因此被暂缓任用,他坦言题并不简单。但“考不过主要是思想认识上,认为廉政法规考试和我关系不大,思想上学习上都有所放松,可是成绩出来的那一刻很丢人。”对暂缓任用的结果,他认为“考试很公平,考成这样,缘自于考试自己不重视,考试本身是为了学廉政知识。

白银市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何军邑考试的成绩是86分,他认为这个分数并不简单:“题库有3000多道题,必须事先复习,否则通过不易。”而题目来自于常识性的,领导干部必须熟知的东西。

傅学兴说,在白银举行廉政法规考试连续考几年之后,干部观念明显发生了转变。没有人再去打电话说考试对自己造成的影响,开考之前,干部都在认真积极的准备着。

廉政法规考试重在以考促学

在记者的采访中,甘肃省纪委和多个地州市地委负责人都谈到,在从事纪检监察工作查办案件的过程中,从大量的案件剖析中看,腐败分子都说自己对廉政法规的学习有所放松,不知晓廉政法规和准则是如何规定的。

甘肃省纪委相关负责人称,考试不是为了考倒人,而是以考促学,以学促用,学用结合——以考试的形式让领导干部掌握应知应会的廉政法规和常识。他谈到,“印成册子和文件没有用,而通过考试的形式让干部掌握、熟知应知应会的廉政法规和常识,让他们在思想上形成约束,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才是目的,为此,绝不是走形式,绝不能走形式。

张建平说,廉政法规考试起到的是教育作用,比如廉政准则中有“52”个不准,对领导干部都是红线,掌握这些廉政知识,防止干部因为不学习滑入腐败的泥潭;还有预防的作用,会给领导干部的思想上筑起个“防火墙”。

谈起考试,有的干部向记者表示,“能力很优秀,综合素质突出,但因为廉政法规考试被卡住了,是否有些不太公平?毕竟领导干部侧重的还是领导能力。

对这个问题,省纪委负责人说:“质疑是正常的,我们也问过底下地州市干部对考试的实际看法,反映的反馈是,大部分的领导干部认同考试的目的和效果,认为是积极的。但也有极个别的干部不重视,认为在繁忙的工作中还要抽出时间来考试,没有必要。这种能力至上说,一定程度上表明他对廉政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没有绷着廉洁从政这根弦,在日后会出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

张建平则说,干部因此被缓任“可能会有想法。”但是(考试)是个铁门槛,必须要过。因为干部掌握了更大的权利,腐败的风险也就越大,如果不注意学习,带来的风险也就会越大。廉洁从政应是所有干部的底线,否则根基是不牢固的。”

强化结果应用,形成制约力

为了形成有效的约束力,甘肃省在《通知》中载明,廉政考试强化考试结果运用。“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应制定考试结果运用的具体办法,将考试成绩与干部选拔任用和评先选优挂钩。凡在任前组织考试的,对成绩不合格的,可安排补考一次,补考成绩仍不合格的,可暂缓任用;在任后组织考试的,对成绩不合格者,由纪检监察机关(机构)领导对其进行诫勉谈话或由组织(人事)部门作出组织处理。

同时,“考试成绩装入个人廉政档案,同时提交组织(人事)部门备案。同时要求将考试成绩与干部选拔任用和评先选优挂钩。”这其中,缓任在任职前的制约性较大。

白银市纪委书记赵鹏程认为,反腐败的重点在惩治,但是预防也是必要的。廉政法规考试着重廉政教育和预防腐败现象,对干部起到了思想上警示的作用。有震慑和预防反腐败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很有意义的,为了让廉政考试制度落到实处,需要常态化的机制,包括考试、命题等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结果的运用要落到实处,考试还应该细化,突出针对性和有效性。

2009年以来,白银市全市共有21389名党员干部参加了廉政法规知识考试。其中: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3285名;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科级干部竞争上岗人员3501名;县(区)乡科级干部14603名;全市因考试成绩不满60分取消考察任用的138人(其中:拟任县处级干部21人),因公未参加考试暂缓任用的126人(其中:县处级干部18人)。嘉峪关市对6名考试不合格的干部暂缓任用,酒泉、兰州两市将考试结果与年底考核挂钩。酒泉市对考试成绩不合格者和因故未能参加考试者,当年不得评为优秀等次,不得作为评先树优人选,当年不得提拔任用。

对此,甘肃省法制办一位公务员称,干部只有学法懂法才能守法,才能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以及家属,他认为,廉政考试的方法和结果上要严格,让政府组织,社会监考,结果全面公开,这样考试考核才有实际意义和效果。

市民王先生说,这个举措对反腐败挺好的,考试明确的让官员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官员犯事之后就不能用不懂法来搪塞,是反腐败的一种手段。建议是应该列入官员每年的考核项目,不仅仅是拟任官员提拔要考试,避免官员考过就忘,而是应该常考常记得。

相关新闻:

陕西、甘肃等地推行廉政法规知识考试,成绩与干部任用挂钩  任前“考廉” 能否考出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