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银行应该做的是润滑油而不是榨油机

02.07.2014  14:07

   作者:范子军

  金融危机改写全球银行业格局,欧洲金融业势弱,而中国各大银行则增势迅猛。昨日,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对全球前1000家银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去年全球1000家大型银行利润达9200亿美元,创新高。中国主要银行的税前利润总额为2920亿美元,占银行业全球利润的32%。(7月1日新京报)

  四家银行跻身全球同业资本实力前十,工行、建行利润总额更包揽“冠亚军”,面对这份成绩单,不管国外同行会不会“羡慕嫉妒恨”,也不管各大银行是不是“沾沾自喜”,广大国民则可能相当地不以为然。骄人业绩的实现,真的靠银行自身的运营、竞争能力实现的吗?只要稍加追问,大家便很容易发现并不正常、不值得为之荣耀。

  多家银行利润总额和资本实力全球遥遥领先,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说明在整个世界经济普遍低迷形势面前,我们仍然保持了稳健、向好的良好态势,这一点无疑是值得欣慰和自豪的。不过,尽管国有银行已经改制为商业银行,客观上的垄断地位仍然存在甚至还很坚固,无疑是个不争的事实,凭藉垄断优势在全球“夺冠”,含金量本身就得打个不小的折扣。

  银行收费名目多、费率水平高,一直备受有识之士诟病,媒体公开曝光的收费项目就达数千种,收费标准更是想涨就涨,不但市场经济时代僵而不死的霸王条款引发普遍不满,而且所扮演的“榨油机”、“吸血鬼”角色,显著加大了实体经济的金融成本,严重削弱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后劲,更遭至各界广泛质疑,一段时期以来,中国银行渐成世界最赚钱银行却不招待见,关键原因也正在这里。

  即便从当今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角色来打量,我国银行业攫取利润占到全球三分之一强,这样的“能耐”就显得极不正常、不寻常,垄断暴利、掠夺色经营让人触目惊心。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科学配置资源,需要银行为创新、创业,发展实体经济发挥“润滑油”的作用,担当起助推者的角色,也只有积极扶持、不断壮大实体经济的力量,银行业也才谈得上可持续发展,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或许能够赚取眼前的风光,不仅可能严重阻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而且不可避免会断自身的发展后劲和后路。(范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