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铭侠:青春年华献给长江边的黄土地

07.02.2015  16:18

  中国兰州网2月7日消息  从1974年3月下放至1978年初考上大学离开,满铭侠18岁至22岁的青春年华给了长江边这一望无际的黄土地。她付出了汗水、辛劳和年华,收获了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毅力,劳动技能和生活能力,还有战友间的真挚友谊。

   人物简介:

  满铭侠,1956年6月出生于合肥,1969年随父母下放到岳西县来榜公社,1973年高中毕业后回到合肥,1974年3月下放安徽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四团四连,1977年底考上安徽农学院。毕业后在省丝绸公司做外贸业务,直至退休。

   来到长江边的建设兵团

  1974年3月18日,我和合肥二里街街道其他五男四女共十名青年一起下放到了“安徽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四团四连”(几年后改为“国营华阳河农场五场四连”),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兵团战士。其实,这是我的第二次下放。第一次是1969年作为机关干部的父母下放到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我们全家随行,我当时读小学六年级。四年后,父母调回合肥,我作为高中毕业生又一次面临下放。

  我们团地处宿松县境内,12个连队沿着长江边一溜排开。向西和湖北的黄梅接壤,长江对面就是江西的九江市,晴好天气可以看到庐山。北面是龙感湖。老职工称这里是“安徽的西伯利亚”。

  我们兵团是部队建制:师、团、连、排、班。但和边疆建设兵团不同的是,这里只有团以上干部才是现役军人,并且全部不配武器。只有农业生产任务,并无国防责任。和农民又不同的是,我们的收入不是记工分,而是和工人一样拿固定工资。第一年是学徒工资,每月18元。第二年是20元,第三年是22元。除特殊情况,一般十天休息一天。一年有12天的探亲假。虽然是非军非农非工的三不像,但是能拿固定工资,自己养活自己,又是部队化管理,我很满意,家长也很放心。

  因为这里是沙土地,不能种水稻,主要就是种棉花。五月播种,九、十月份?棉,11月份收完棉秸秆。冬闲时挑湖堤,清河泥,修水利。和农村种双季稻,种麦子,“抢收抢种”一身水一身泥的辛苦相比,种棉花相对干净和轻松。特别是兵团有比较高的机械化水平,耕地、平整土地、播种等都是拖拉机完成。人工主要就是间苗,除草,打药,摘棉和拔棉秸。一望无际的平坦的田野,冬天一片黄土,春天棉苗一片青绿,秋天棉花一片银白……

   柔弱女子变身女汉子

  到连队后,我下放之前想象的穿军装、开拖拉机的愿景没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