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铁血岁月 老兵讲述在甘肃打鬼子的故事(图)

08.06.2014  13:29

  原标题:1942年,17岁的丁文祥在老家河北加入冀鲁边区回民支队,与鬼子打游击

  “每一次战斗下来,班上都有伤亡”

  丁文祥老人向记者讲述抗战经历

   中国甘肃网6月8日 据兰州晚报报道(张鹏伟 实习生 张国焘 文/图)“摆在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被鬼子抓去当伪军,或是参加革命。”1942年,年仅17岁的丁文祥加入冀鲁边区回民支队,成为一名八路军。从那时起,丁文祥就开始与鬼子打游击,经常攻破鬼子据点。1984年,丁文祥从临夏州人民法院院长的职务上离休。晚年的丁文祥更加关心国家大事,喜欢看时政新闻,他对年轻人也有忠告:“那时候打仗,后勤保障跟不上,老百姓就把家里的麸皮送来让我们吃,所以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现在的年轻人一定要学习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也一定不能忘记国家和人民。”

  17岁时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

  “甘肃打过鬼子的人很少了,我就是其中一个!”5月24日上午,西站曦华源,丁文祥斩铁截铁地说道。

  1.8米的大高个、脸色红润、精神饱满,听说记者来采访他的抗战岁月,参加抗日游击战后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的丁文祥有些小激动,让女儿给他整理衣服,并“吩咐”老伴寻找抗战老照片和军功章。

  丁文祥,回族,1925年出生在武术之乡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了河北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鬼子特别残忍,烧杀抢掠,活个人真不容易!”丁文祥说,老家孟村沦陷的早,他们遭受了日军惨绝人寰的侵略,村里的青壮年只有两个选择:被鬼子抓去当伪军,或参加革命。所以,1942年,当地党组织宣传如何打鬼子、如何抗日时,年仅17岁的丁文祥选择参加冀鲁边区回民支队,成为一名八路军。从那时起,丁文祥就开始了自己4年的抗日之路。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1943年4月,丁文祥加入共产党,被任命为班长。因为孟村一带日军据点相当多,丁文祥就开始和战友们打游击,“我们神出鬼没,鬼子吓得都不敢轻易出来”。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丁文祥说,当时后勤供应相当困难,军队里不发枪不发衣服,枪支都是作战时从鬼子和伪军的手中夺来的。“那时候我换过8次枪,每一次都是越换越好,由最初的捷克式步枪更新到最后的三八式步枪。”

  当时,讨伐队的日军除了与八路军作战,还常来各地的村子抢牛羊、抢粮食,游击队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而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攻破鬼子的据点”。

  “第一次作战,我腰里别了4个手榴弹,扛了登鬼子炮楼的梯子。”丁文祥说,那天夜里,支队共40多人埋伏在据点附近的包谷垛、稻草垛里,对据点形成了包围之势,而据点内的鬼子和伪军丝毫不知情。等到天亮鬼子把据点的吊桥放下来,早早埋伏的八路军乘鬼子不备跨过周边的深沟冲进炮楼,而鬼子伪军们衣服都没穿,就被八路军轻松制服。

  但不是所有的据点都这么能轻易搞定。在攻占窑庄据点前,有人报告说据点的伪军班长回家探亲了,而他的家正好在丁文祥和战友的活动地区,丁文祥就急忙前往抓住伪军班长。见面之后,丁文祥开始极力劝说:“不要再给日本人卖命了,你要掉转枪口打鬼子,大家要一起保卫国家。”丁文祥把伪军班长争取过来,并商量对策,要一举拿下窑庄据点。

  “约定行动的时间到了。这天半夜,伪军班长拿着手电晃了几下,给我们发出了信号,战友们就用绳子悄悄爬墙上到据点。这时伪军还在睡觉,我们里应外合,顺利拿下了这个据点。”丁文祥说,他们押着伪军、抬着俘获的重机枪刚刚离开据点,距离据点二里地外的鬼子得到情报,指派了一支讨伐队过来。“幸好撤得早,要不然又是一场血战。”丁文祥说。

  丁文祥说:“除了大型战斗,平时每一次游击战,班上12个人都会有伤亡,我算是比较命大的。”

  丁文祥一直和战友打游击,1945年抗战胜利后被编为正规军,为山东第7师21旅63团排长。

  喜欢看时政新闻和“海峡两岸”

  1950年,丁文祥作为第一批抗美援朝战士奔赴前线,1954年归国,后转业到临夏东乡县检察院。1985年,丁文祥在临夏州人民法院院长的职务上离休。

  1953年,丁文祥与同县一个姑娘结婚,婚后育有6女1儿。如今,89岁的丁文祥喜欢下棋和打麻将,喜欢看时政新闻和电视节目“海峡两岸”。

  “老人打麻将很好,可以活动脑筋,你看我爸现在思路还挺清晰的。”丁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