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堂峡寻踪

31.05.2014  18:50

雄关漫道铁堂峡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它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幅纵横古今的壮美史册,真实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记录着自身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折射着古代秦州博大精深的内涵。它就是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平南镇和天水镇交界处的——铁堂峡。

    铁堂峡,源自西秦岭山脉齐寿山(古名嶓冢山)的西汉水从峡中穿流而过,是长约十余华里,峡崖壁立,色黑似铁,空谷一线,壁立千仞的奇幽峡谷。东北起自平南镇赵窑村口,西南至天水镇石滩子村西的青龙观下。这里蕴藏着的深厚的“四大文化”(三国古战场、西汉水文化、陇右杜甫文化、天水古道文化),从而名噪陇右。

    铁堂峡的三国古战场文化,主要体现在天水关口的军事战略方面。《方舆揽胜》载:“铁堂山,天水县东五里。”这里所说的“县(治)”,就是指天水镇。铁堂山即铁堂峡。据专家考证和推测,天水关口的城防应该建在如今的铁堂峡口,因为只有这里的山势才能占据来往的要冲。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姜维镇守天水关口时,就在铁堂峡内安营扎寨,因此峡谷里至今留有躲箭石、门里沟、铁门栓、姜维堡等三国古战场遗迹,并且流传着很多和姜维有关的故事。当年,诸葛亮在天水关口智收姜维的传奇故事,成为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美谈。不仅如此,守卫历城的抚夷将军姜叙,被母亲的一番慷慨陈词说服,和栎阜、赵昂等联合使英勇无敌的马超败走历城的故事,被当地人们盛为流传。历城,正是现在铁堂峡西天水镇的旧址所在。

    铁堂峡的西汉水文化,主要体现在西汉水是“秦人”的“母亲河”,是秦先祖赖以生存的“”。近年来,随着陇南市礼县大堡子山一带不断出土的文物佐证,秦人早期就在西汉水流经的大堡子山一带活动。当年,秦人的先祖秦非子,凭借着西汉水丰腴的水草,放养出膘肥体壮的战马,后因牧马有功,被封为“”。几百年后,秦人在西汉水流域繁衍子嗣,不断壮大,并沿着西汉水一路北迁而上,最终成就了“秦王朝”辉煌的霸业。由此来说,西汉水也是秦文化的“奠基石”,秦人早期的聚集地和发迹地。据考证,西汉水从齐寿山发源后,流经齐寿乡和平南镇境内,并在平南镇赵窑村口与若干支流汇集后,沿着铁堂峡谷川流而过。可以说,铁堂峡是西汉水发源流经的第一座峡谷,也是西汉水上游诸多支流交汇之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理意义。

    铁堂峡的陇右杜甫文化,主要体现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携眷流寓秦州。应陇南成县(原名同谷)的“佳主人”来信相邀,艰难跋涉赴同谷的途中,经过铁堂峡时,留下千古绝唱的诗篇《铁堂峡》:“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威迟哀壑底,徒旅惨不悦。水寒长冰横,我马骨正折。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铁堂峡由此声名大振,载入史册,享誉陇右。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对杜甫文化的研究,铁堂峡作为杜甫当年流寓所经之地,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铁堂峡的天水古道文化,主要体现在“丝绸之路南线”。由秦州出发,沿赤峪河谷南行,经皂郊、店镇、平南、铁堂峡、祁山、长道、古堡(法镜寺)到西和,再继续南行,经青羊峡至同谷,经硬湾,折西南行达虞关,再西行至长举县(略阳),南达成都,这说明陇南故道和秦州通四川的道路一直是畅通的。还有一条“秦州——礼县线”,自秦州南行经皂郊堡,折而西南行经平南川、天水镇、罗家堡、祁山堡、长道镇至礼县。礼县西入宕县,南控仇池,东临祁山,北依木门,是秦州西南战略要地。由此说,铁堂峡对天水古道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如今,在天水南部尚有许多峡谷,比如石家峡、峡门、峡口等等,除本乡本土的人熟稔外,大多已泯然群山矣。只有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的铁堂峡,杜甫离开秦州时曾留下诗篇一首,因此留下了不朽的声名。铁堂峡何其有幸?有时候专家的考证也很有趣味,在杜甫的《铁堂峡》和其他流寓天水所作的诗歌中,有人就分析出当时秦州山地及其东的铁堂峡、东南的东柯谷等地多竹,是专供朝廷制弓箭、箭竿等用的竹林,这恰恰从侧面印证了杜甫之作为“诗史”之名不虚。当然竹子砍伐了,自会复萌,但如今炸山取石伤害的却何止是眼前的风景?身临其地,却只能从诗圣的绝唱中去揣想铁堂峡千年前的胜迹,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幽幽铁堂峡,眷眷峡谷情。一座贯穿于天水之间的美丽峡谷,一处绵亘于西汉之水上的自然遗迹。茂密丛生的灌木林,蓝天、碧水、浮云,幽谷,美丽的落日余辉、平整宽阔的马路,还有那清清的西汉水,那甜美的草莓香,那嘶声裂耳的蝈蝈叫,那青山绿水永隔不断的思乡情,怎能不勾起我对故乡的眷恋与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