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海:沉醉的年味

10.02.2015  19:18

  钱湾,地图上找不到的小小的名字,小得像道路一声车笛,像街衢一缕巷风,像星空一点流萤,可就是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却有着羡慕死人的沉醉年味。

  “饿婆娘巴节,馋婆娘巴年”。这绝非戏言,是包括女人在内的人们耗费一整年时光才盼来的。饱经风霜的女人尚且如此,我等不问世事的“吃货”怎能抵抗住诱惑?民以食为天,以吃好穿好住好为梦。穿好住好是大人们料理的事,吃好则是农村孩子永不熄灭的梦,永久的期盼,永远的牵挂。

  省吃俭用是农村人身上改不了的习惯,可也有大手大脚时候。相对于过年,过节吃的要简单粗糙一点,无非是蜻蜓点水似的应一应节气,随便加个菜凑个数,加个鸡蛋炒番茄什么的,随便串一下荤胡弄一下肠胃,节就算过了,给我等馋嘴的孩子也算有个交代。过年就马虎不得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像比拼谁的家底厚,谁的钱袋子鼓,都把平时从牙缝里抠出来的积攒下来的倾倒出来,从老的到小的,从吃的到穿的,一家人统统进行犒赏,别有一番挥金如土的气概。为保证过年时一家人吃好、喝好、玩好,距离过年还早,家家户户都已倾巢出动了。过个年,搞出这么大个动静,让人联想起动物过冬前准备越冬食物的情形。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从《诗经.七月》里轻盈飘出,从《太初历》中蹦出,载着五千年的祝福和希望。春节镶入人们生活,浸泡着人的情感。时光冲刷走许许多多珍藏于心的美好记忆,唯独有关于过年的记忆,再残忍的时光也干瞪眼,反而起到抛光打蜡作用,让这份记忆金子般更加耀眼,在记忆深处光彩更加夺目。一个人最美好的记忆在童年,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在故乡,故乡最美好的记忆是浓浓的年味。

  杀年猪

  天微凉,虽立了冬,可冬天在真正意义上还未彻底立起来。辛劳了大半年,是机器也该歇一歇的时候了,这个时候,田地里的庄稼无需过多打整,都识趣地进入了半醒半睡的半休眠期,农人们可长撑起脚,悠闲地坐在家门口烤一烤温暖的太阳,卸下思想和躯体上伴随已久的疲惫,让身心稍作休息,还嘴巴一个发话的机会了(平时都忙于农事,只晓得埋头干活,彼间没时间在言语上进行交流,嘴巴形同摆设)。道理如此,事实上家家户户还是忙得要死。整个村庄除我们一帮天不管地不收的孩子还在疯跑外,大人们要干的事都进入了同一步调,同一节奏,同一内容,同一规划。

  要过年了,也是养了一年多的肥猪该回报主人的时候了。平时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间都忙着淘各自的生活,没时间在一起,借杀年猪吃杀猪饭这个时候可聚拢在一起,弥补一下之前的疏远。一桌杀猪饭,一杯清澈透明的清酒或一杯色彩斑斓的饮料,把久违的如清酒一样纯洁的情感点燃,把淤积在各自心间如饮料的色彩一样斑斓的话题统统倒出,把彼此的误会通过交流变成理解像满桌的佳肴一一吞咽进各自的胃里。为表达热情款待的诚意,一头猪除四条腿外,猪头、猪排骨、猪下水、猪血,猪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会有其独特的加工方法登上桌。猪头肉炖莲藕,炖海带、炖萝卜、炖山药,或凉拌猪头肉,油炸排骨,糖醋排骨,粉蒸排骨、红烧排骨,青椒小炒肉,青蒜炒肉,酸辣子炒肉,木耳炒肉,凉拌猪肝,肝生,凉拌猪肚……猪儿是陆地上跑的,光有陆地上跑的还不够,还得有能在空中飞的才行,如鸡、鸭、鹅,还得有能在水里游的鱼,一桌杀猪饭可谓“海陆空”齐聚,就算看上一眼也能让人大饱眼福,再饱了口福,以后在记起,不流口水都不行。如此“通吃”,历来小气的我总要在背后说些怪话或生闷气。为哄我开心,母亲说吃得多才能进得多,来年才不舍财,财源才广。猜拳,唱敬酒哥。吃了,对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来说,还得打个包带上一点,慰劳慰劳脱不开身来不了的家人。一个年猪饭也搞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只差一对新人和新郎新娘敬酒这个动作,要不跟城市人办台喜事没什么两样。这样的欢聚是被宰杀的年猪赐予的,是一头猪儿献出了生命换来的,猪儿在世时,每天与一家人朝夕相处,为让献出生命的猪儿早死早投生,在年猪被押上断头台之时,在猪头的正下方,母亲都会烧一点钱纸,在钱纸焚烧的当儿为猪儿祈祷几句,在年煮饭开始之前,除供奉祖宗外,还要供奉一下那头已变成欢声笑语或即将下肚的猪儿。这样打的排场,不早作准备咋行。立冬节令刚过,一个村的母亲们便开始忙活起来。泡黄豆生豆芽。要杀猪的头两天,便开始忙着磨豆腐,洗魔芋做“娃娃肉”(当地对魔芋豆腐的叫法)。这段时间,整个乡村都被各种美味佳肴的香味塞得满满的,偶尔隔个一两顿,两个月的时间,家里的厨房都不用冒烟,吃了东家吃西家,从村头吃到村尾,又从村尾吃到村头,带给胃儿的是前所未有的待遇。那个时候,对于一个贪吃的孩子来说,猪儿的哀鸣最真实的情报,是天底下最兴奋的语言。

  蒸米酒

  好酒好肉好菜好气氛,是过年时餐桌上必须具备的。大人们都有酒喝,岂不是要亏待孩子。为了不让孩子们干看着,元旦钟声的余音还未散尽,母亲早忙着买酒药,泡糯米,为蒸米酒作准备了。米酒又叫白酒或醪糟。就来聊聊米酒的制作吧!水浸泡够的糯米进甄子蒸至半熟后,把夹生糯米饭铺进簸箕,待米饭凉透后,米饭上洒进适量的水,再把半熟的糯米饭倒进甄子再蒸,待七成熟再次出甄,待凉透后再洒进适量的水,七成熟的米饭放到甄子里再蒸,待八成熟、九成熟、十成熟,前前后后往返五次,蒸这道手续才算完成。在热腾腾的十成熟的糯米饭里按酒药的使用说明均匀地拌进酒药,随后把拌入酒药的糯米饭放进准备的土罐,掺进少量的冷开水,用纱布和薄膜密封好罐口,再把罐子严严实实地掩埋进米糠里,三五天时间,香喷喷的米酒就可以食用了。就说这米酒吧,最先有较低的一点酒度,男女老少皆宜,可在米糠里的时间长了,度数会日益升高,孩子们就只能望而兴叹了。闻到米酒的醇香,年味就“嗅”到了。扫尘扫尘。这是除夕夜六七天前之事。扫尘意为除尘或辞旧迎新,除去一年中家庭或家庭成员间的晦气,为来年扫个好口气,扫个好兆头。显然,这是奶奶辈们的思想。到了父辈和我这辈,似乎没朝这个方面想,但除尘,仍然是比较重要的一件事。一来家里的锅锅灶灶使用了一年,淤积在外面的油污也该除一除了;二来过年了,大人小孩都添了新衣服,这些不穿衣服的锅灶也得像人一样整洁一点,合拍一点;三来大年初一初二按地方风俗是不能打整家庭卫生的,不提前有悖规矩;这第四嘛,想穿新衣服,要压岁钱,大人们不见缝插针地在此时要挟我等孩子更待何时?过了此山无鸟叫,反正孩子们闲着也是闲着。两天时间,家中的墙面、门窗、地面、锅碗瓢盆,房前屋后,每一个角落都被哥姐几个打扫得一尘不染,从腊月二十三前后就开始忙,一直忙到三十。舂粑粑

  家乡人习惯把饵块叫作粑粑。为了保证过年期间除一日两餐外,一家老小的肚子不要空着,也为了走亲串戚时有礼物带,除夕前一星期,母亲就开始忙着舂粑粑了。粑粑的加工跟前面提到的蒸米酒相似,不同之是后者无需拌入酒药,用的是普通大米而非糯米。只需把数次蒸过至十成熟的米饭用石臼冲至米心化去,再用手搓至砖块形状即可。烧吃、蒸吃、煮吃、炒吃,整个年关,粑粑成了家中每个人舌尖上最美的童话。

  贴春联

  趟过除夕,在老家宣告着新一年开始了。吃年饭,这是城里人和乡下人都要唱的“同一首歌”。在享受美味佳肴之前,在母亲供奉祖先之前,作为孩子我们头上还有一项重要而光荣的任务。忙了一年,父亲终于放了自己一天假,倒上一杯老茶,四平八稳地坐着观看电视上春节的特别节目,行动上为春晚作准备,目不识丁的母亲不懂门神对联那一张在左,那一张在右,为避免贴错了被人笑话,把这个艰巨又光荣的任务交给我和哥哥。张飞、关羽、秦琼、罗通,看着那一个偶像级的人物上了我家大门,我可谓激动万分,似乎早把他们当成了我家的一员,同时也在思想上给他们分配了任务,希望他们格尽职守,看好家护好院的同时,也能起到招商引资作用,为我家的兴旺发达鞠躬尽瘁。门神请上门,接下来轮到贴对联了。“东南西北方方泰,春夏秋冬季季安。”“骏马驮福财源旺,吉羊呈祥国运宁。”“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春联,如陈年的酒,芳香四溢;如耐寒的腊梅,在冰雪中绽放出报春的花朵。火红的对联不仅预示着来年家人生活红红火火,也妆浓了年味。对联上的文字寄托着一家人的梦想,是全家上下一致的心愿。贴完自家的,作为孩子我们还得一家门口一家门口去检阅,看一看谁家贴的门神最威武。几家欢喜几家愁。在对比之中,也看到极个别家庭的与众不同。由于家人离逝,那些家庭没贴门神,替代的是或白色或黄色或绿色(一年白二年黄三年绿,根据家庭成员离逝的年份数而更换)的流淌着追思的文字。

  赶沁(尽)头街

  沁头街又叫尽头街。尽头街,顾名思义一年之中按农历计算的最后一个街天。这一天,每个人的心情粘满喜悦,吉祥的气氛弥漫街头,这一天,一家老小,约会般都会早早在街上相聚,大人们得去,他们身上有任务,得购买一下过年的年货,身无分文的孩子一样会去,可谓有钱的买个钱场,没钱的看个人场。这一天,也是乡村人数最多最拥挤的一天。那么多人,也没有把街子挤暴,在今天看来的确让人不解。一年的最后一个街天,为给孩子们一个善始善终的期望,大人们会把街赶到街的尽头(街尾),也要求孩子赶到街尽头。由于赶街的人多,防止身上的包呀什么的挤掉,防止包里攥出汗水的钱被人摸走,为防止脚掌被别人踩踏到,人们习惯沁(低)着头走路。夹着尾巴做人,这一天,行走在这条街上的人做得最到位。

  年夜饭

  时间的齿轮在季节的嬗变中缓缓地运转,一年365个日日夜夜,如一条平稳航行的船,这条船最终还是得泊在岁末这个宁静的港湾。爆竹声声辞旧岁。年夜饭前的爆竹一响,春节就在爆竹声中炸开了,一串串爆竹炸出一年中最动听的交响。看着央视精心策划的“春晚”,一家老小举杯同饮,平时都只想是自顾自,自己吃自己的,今晚,家人们麻木的情感一下子复苏,根据彼此平时所爱,你拈一块羊肉给我,我拈一坨鱼肉给你,满当当一桌子美味的上空浸泡着欢乐的笑声和筷子飞舞相互拈菜的温馨。人就那么猫三几个,菜却是满当当的一桌,要是平时,一惯精打细算的母亲是打死也不会犯这铺张浪费的低级错误的,今夜的明知故犯一年就只一次,看来也是情有可原,权当是母亲撒一回娇。

  吃斋

  女主内男主外,几千年了,家乡人民早习惯角色的如此搭配。一年到头,女人们没有停歇的时候,为让女人们也品尝一下“自然放养”的味道,大年初一早,村里的女人们都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叽叽喳喳集中在村中的道场,聚在一起唠嗑的,集中一起切磋绣花做鞋技艺的,集中在一起打牌的,集中在一起唱歌跳舞的,干啥的都有,动物界的千姿百态在此演绎得淋漓尽致。村庄的道场成了女人们的天下,女人的领地。留守在家的男人扮演起女人的角色,从台前转入到幕后,安分守己充当起家庭主妇。大年初一,吃斋念佛的良辰吉日,男人们打出这个旗号,投机取巧,说是在家煮饭,煮的都是方便易行的糯米饭,为简便省事,都是用锑锅煮的。糯米饭熟了,掏点咸菜往餐桌上一放,或舀上一碗白砂糖桌上一摆,吃不吃自由选择,像在安排做一道很容易的单项选择题,反正这饭是煮熟了。

  赶庙会

  每年的大年初一,是寺庙香火最旺的时候,这一天不论老的少的,吃斋念佛的或爱凑热闹的孩子,都把寺庙作为前往的最佳场所。烧一炷香,为来年祈福,祈求来年家人平安,家事顺利,家中兴旺发达,人们把美好的愿望寄托给神通广大的佛像,愿望能否实现一时间佛像也无可奉告,光他(她)们在佛像前信誓旦旦的梦想足以让人赞叹,让人肃然起敬,让人信心百倍。但凡寺庙所在之地,通常情况下都有一些古老而悠久的历史,都有一番美景让人流连。求了神拜了佛,顺便饱览一下供奉神仙们的地方,沾一沾仙气,挑水带洗菜,反正不收费,且不是美哉,妙哉,悠哉乐哉。大年初一,赶庙会和踏青,不知何时起已成为家乡人民过年时的一种时尚。赶庙会是一个必走的程序,不走这程序感觉像一个人上了卫生间没擦屁股一样,算不得功德圆满。正月十五闹元宵

  在家乡,元宵节过完,年才算过完。巨龙舞起来,雄狮耍起来,高跷踩起来,欢歌唱起来……作为春节的最后一个节日,元宵节的热闹程度一点也没衰退。大年初一开始,流淌在村庄道路上都是身穿漂亮衣裳的乡亲。过年了,嫁出去的女(男)人是不能回家过年,会把娘家人吃穷,不知道这是嫁出去的人的借口,还是真的会如此,反正故乡人都教条般严守着。可不管咋说,他(她)们也曾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为了找回一家人曾经的热闹,为了不让几千年才修来的那份亲情不被那些教条风化,聪明的家乡人采取了一个折中的举措,接嫁出去的人回来过元宵节,由于这个简简单单的缘故,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行走在乡村道路上的十有八九都是亲情的使者——接亲人,走亲串戚者。

  中国年,是一份心灵的鸡汤,是一场亲情的盛宴,是幸福的符号,是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春节刷新着时光。正月十五过完,读书的学子,为了生存奔波在外的游子,抑或那些曾经光宗耀祖跳出农门的“红尾鲤鱼”,就此在正月十五后的某一天原地调头,一把方向回到了他(她)们之前生活、工作、学习的地方,一年的的春节才划上一个孕含丰富的句号。

  作者: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