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山

30.05.2014  23:31

            钟楼山,又名“吴山”,因吴?墓碑在此而命名。钟楼山位于微县城东北隅,是一座古松夹道,峰峦耸秀,岚光流翠,雅致清幽的秀山。
          在这秀山翠柏中,有一通高    2.96米,宽    l.53米,厚 0.31米,坐东朝西的墓碑,建有玲珑剔透细台,花堆五彩、三檐四簇的碑亭一座。墓碑正面镌刻:“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10个端庄有力的大字,威威赫赫,令人肃然起敬。细看正文,共2I行,每行70余字,但大部分剥落得不可辨认。幸好《徽县志》艺文卷中有碑文记载(但又缺碑文下款),才使人们对碑文内容有一个概略的了解。
        据碑文自叙:“吴?归葬于德顺军水洛城北先祖茔。”又《静宁县志》载“吴?墓在宁州南一百二十里水洛城北”。记载与实际有出人。因为宋、金议和是在绍兴九年三月初成,六月吴?就卒于
军中,就地刻了墓碑,原准备归葬故乡,但八月金人失盟,次年四月又大举入犯。因此,吴?并未归葬故里。《静宁县志》的记载,只是抄袭碑文原有归葬之意而已。
        吴?墓碑初在城外,明时拓筑入城,清嘉庆十三年,知县张伯魁因修县志,访考遗迹得此碑于钟楼山,碑已临崖将坠,便令石工前移40步,筑起了围墙,立起了墓门。并在碑阴楷刻五言诗二首。建国初,墓区建筑毁坏殆尽,仅有封土冢和墓碑尚存。1963年2月11日,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正当人民致力于建设这座古陵墓之际,“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冲去了这座古墓碑,使墓碑倒倾,古柏损伤,一直到1978年,墓碑才被扶正,并建碑亭一座。
          墓地原有墓葬封土冢两座。一座在碑的正北约50米处,呈半圆形,高1.5米,周长33米,1979年徽县政府报省批准在此修储水池,经探查试掘未发现墓葬痕迹。现有一座墓冢位于墓碑正东9米处。这座半圆形封土冢,高1.4米周长27米,保存较好。现在冢前,古柏挺拔,青苍繁盛,象征着吴?卓然高洁的人品;四周鲜花盛开,溢香流彩,又意味着这座古陵生趣盎然。徽县人民除继续在这里种花栽树外,还准备栽种四时果树,让吴山不仅是一座悠久的历史名胜,同时也成为花团锦簇,果木成林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