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金融重在盘活市场资源——访中央金融机构挂职干部李毅兵

09.09.2014  11:34

   深度解读

   发展农村金融重在盘活市场资源

   ——访中央金融机构挂职干部李毅兵

  作为中央金融机构61名挂职干部中的一员,武都区副区长、中国银行南召支行行长李毅兵面对即将结束的挂职期,开始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所思、所干、所得。他认为,在挂职期间他的最大收获就是明白了一点:发展农村金融,重在盘活农村市场资源。

   让金融先“”起来

  武都区地处陇南山区,主要以农业、服务业为主,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发展油橄榄、花椒等特色农业。长期以来,由于农户经营中缺少抵押物,难以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贷款并用于扩大生产规模,使得“融资难”现象在农村十分突出。而与此同时,当地金融业由于起点低、底子薄、基础差,也面临着金融体系不完善、城乡布局不合理、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直接融资发展滞后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李毅兵到任挂职之后,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基层调研,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求把自己的金融知识与专业经验用到实处。他说:抓经济必先抓金融,抓金融就是抓经济。只有让金融先“”起来,才能提高其他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使整个市场也“”起来。

  在挂职的近两年时间内,李毅兵和他的同事针对金融业发展本身,着重做了两件事:一是健全金融业市场机制;二是夯实金融业发展基础。在健全市场机制方面,武都区金融工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加快金融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农村金融服务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关于加快企业直接融资发展的意见》《政府金融奖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评选表彰信用示范户、信用示范村(社区)、信用示范乡镇、信用示范企业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支持金融发展的规范性文件,通过诸多措施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金融发展。在夯实基础方面,则积极引进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机构服务网络。截至今年上半年,武都区共有金融机构9家,金融基层网点143个,其中乡镇基层服务网点占比52.5%;在全区684个行政村中,协调武都合作银行建成“三农”便民服务点106个,布设“三农”服务终端106台、中国农业银行建成惠农服务点445个、金桥村镇银行投入流动银行(农业金融流动服务车)6辆,解决了农村金融服务空白问题;支持各金融机构建立中小微企业专营机构,新组建成立小贷公司7家;组建武都区政府性担保公司,为妇女小额贷款提供担保贷款1.87亿元,为双联贷款提供担保贷款1.14亿元。

  为了让金融“”起来,李毅兵大力推动直接融资。7月3日,甘肃股权交易中心成功发行第二只私募债——“金鑫工贸私募债”,武都区由此实现债券发行“”的突破。

   让市场资源“”起来

  李毅兵认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先让金融“”起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沉淀的其他市场资源“”起来;只要沉淀的市场资源“”起来,金融就能“更活”。

  农户贷款难,难就难在农户无银行认可的抵押物,导致资金在农户的市场经济活动中“断流”,相应地便无法调动其他生产资源参与农户的经营活动,形成恶性循环。让农村市场资源“”起来,关键要处理好银行抵押物这一环节。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为金融系统破解“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拓宽了政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