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源市场化远远不够

11.07.2014  12:29

“在我看来,中国经济某种程度上还在计划经济当中”—这句颇令中国人感到刺耳的话语刚刚说出的时候,在场所有人都以为听错了。

  但没有错,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基德兰德就是这么说的。

  那是不久前举办的“2014远东经济趋势论坛”之前的一个小型沟通会上。作为旁观者,我开始也以为是翻译的问题。但随着基德兰德逐步表达他的论据后,就不再认为这个71岁的挪威老头是开玩笑或是哗众取宠。

  他有理由这样说,尽管论据听起来有些单薄。

  他说,到目前止,中国的经济转型很成功,但是—在转型过程中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源的配置不科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银行业的不充分竞争。基德兰德的理由是,在一个经济体系之中,银行扮演着重要的配置资源的角色。在中国,体量最大的都是国有银行,尽管银行业体系中也存在其他“私有银行”,但总体而言比例太低。

  反驳者或许认为基德兰德的论据不够充分,实际上,这只是一次简单的问答,给他的时间有限,听众的耐心有限。

  在我看来,基德兰德恰恰点中了一个经济改革中不容回避的核心问题。

  基德兰德所谓的“计划经济”实际上就是一种浓烈的垄断色彩。

  换句话说,如果金融业真的是要“市场起决定性作用”,那么市场结构必定是有效率的,能够实现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纳什均衡。但现在看起来,这种均衡似乎从未达到过。我们听到更多的是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抱怨信贷难,信贷贵。另一方面,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却拿着低价的信贷资金做起了高利贷的放贷人。

  任何一个市场,如果存在垄断问题,则必然会让需求受到严重压抑,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市场竞争力难以提高,也就很难称其为完善的市场。

  把基德兰德简单的论据延伸开来,你就不难理解,尽管金融业的市场调节机制已基本建立,这个行业仍然具有很强的垄断色彩。是的,现在金融机构数量非常多,但大型金融机构几乎都属国有,尽管立法开放了金融机构设立,但严格且保守的“玻璃门”几乎将民间资本完全排除在竞争之外。少数有民间资本参与的金融机构,其比例在庞大的金融资产中显得微不足道。

  经济学理论中通过金融 勒纳 指数来分析市场结构,度量金融垄断程度。有学者通过系统分析我国金融市场的勒纳指数,得出的结论是我国金融市场仍然是垄断市场,垄断是我国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殊途同归,实际上通过几家已经上市的国有大银行的资产规模,以及利润分析,我们也不难得出类似的结论。

  现状是,即使政府鼓励并扶持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未有多大的实际行动。行政权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金融市场的正常竞争。此外,在面对市场竞争,特别是来自外部竞争和挑战的时候,这些国有金融机构也表现出惊人的的默契,这使得它们无需实际磋商即可统一行动。前不久出现的几大银行集体对付各种“宝宝”类理财产品,进行各种限制,设置种种障碍就是典型例证。当然,更不用提他们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事情了—许多农村地区和三四线城市,大型银行由于成本收益比不合算而撤出之后,剩下的金融机构更为方便地行使了市场支配权,随意提高中间业务的价格,甚至以贷款为挟,搭车收费。这种市场优势地位以及寻租行为给借款人造成了更高的融资成本。

  正如基德兰德教授所言,在很多领域中国已经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但 金融行业 显然做得不够好,这个领域的市场化真的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