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为何虚位10年

03.06.2014  10:04

在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的监管框架下,应实现监督行为监管的统一性。现在监管的难题之一,在于同样 法律 关系的业务,不同的金融机构在做,但是想要实行统一的监管却遇到了阻力。银、证、保有不同的金融监管机构已是既成事实,但是规则必须是一致的。如果规则不一致,就应该在部际联席会议中开诚布公地提出来,协调监管尺度的一致性

  “金融危机的重大经验教训是要建立宏观审慎的理念,加强金融宏观政策与微观监管的协调,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对于这个问题是全球有共识的,在全球金融稳定论坛的基础上已经建立了金融稳定理事会,欧洲也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后建立了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 美国 建立了美国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 英国 建立了英国金融政策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欧 陆家嘴 ( 600663 , 股吧 )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 吴晓灵 在5月23日举行的第二届中美经济学家“ 上海 研讨会”上指出,当前金融改革需要从法制和问责两方面推进,金融监管方面要完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发挥“一行三会”监管合力。

  既得利益障碍

  “当前,中国进行的全面改革面临三方面的困难和障碍。”中欧国际工 商学院 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 吴敬琏 分析,一是反映苏式社会主义体制的意识形态的阻碍,二是特殊既得利益的阻挠和反对,三是长期采取旧增长模式所造成的实际困难,“但第二项是主要障碍”。

  吴敬琏肯定了金融、财政领域的改革进展。他表示,“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都比原来估计的要提前。”不过,他也指出,“问题在于,在一些对于铲除寻租制度基础的非常必要的改革领域内,并没有完全取得共识,改革进度并不十分理想。”

  在吴敬琏看来,“目前改革尚处于第一阶段,不可能四面出击,但是最重要的领域一定要保证能够取得初步成果,使得新体制能够运转起来,这样改革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那么,如何克服既得利益者的障碍?吴敬琏告诉记者,根本措施除了舆论动员之外,还在于通过坚定有序的改革,铲除既得利益得以安身立命的制度基础。

  “对一些重要的改革,应该尽快取得共识,就算有反对的意见,也应该按照中央的指示推进。”吴敬琏认为,缺乏明确共识的领域中,一是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这不但是农业的问题,而且牵涉到城市化问题、农民权利保障问题,和整个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相关。二是国有经济如何推进改革。有关原则的规定已经确立,但目前难见具体的做法。

  吴敬琏指出,目前法制建设也是一个缺乏共识的方面,若不加紧推进,部分经济方面的改革也会遇到困难。他强调,正在进行的反腐斗争是克服特殊既得利益障碍的途径之一,使特殊利益的代表人物没有太大空间在台前反对改革。

  “因此,制度反腐需要被更加关注,在贪腐的头面人物被震慑住的情况之下,通过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和法治化民主化的政治改革铲除寻租活动的政治基础。”吴敬琏说。

  监管缺合力协调

  吴晓灵给出了相近的观点。她分析:“落实改革蓝图须从法制和问责两方面推进。具体到金融领域的问责制度,去年国务院发文建立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应发挥作用。以金融监管为例,要完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发挥一行三会的监管合力。”

  她认为:“修法和立法,实质是利益博弈。改革发展到了今天,已经形成了众多的利益群体,会对很多事情有所诉求。提出诉求是正当的,但应当在会议室里,应通过规则的讨论、法律的修订,来把大家能够形成共识的东西,凝聚到法律中去,成为我们的行为规则。但一旦成为规则,我们必须要有力量监督它,让它得以遵守和落实。”

  具体到金融领域,吴晓灵认为要完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发挥一行三会的监管合力。她提到,中国在分设一行三会的时候,就意识到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重要性。2003年《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出台,同时修订了《 中国人民银行 法》,当时就将国务院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写入了《中国人民银行法》。但遗憾的是,过了近10年的时间,还没有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实质内容。

  金融危机后,“监管协调”更深入人心,“宏观审慎”的监管理念被普遍提及,加强金融宏观政策与微观监管的协调、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成为共识。

  去年,国务院发文建立由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还包括 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 。这也宣告中国监管协调机制的正式建立。

  吴晓灵指出:“一行三会之间不存在级别谁高谁低的问题,尽管都是正部级单位,但是从职能来说,当出现金融危机时,只有中央银行能够向市场提供最后的流动性,能够提振市场信心,充当最后的贷款人。那么,就必须让 央行 掌握全面的金融运行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与银、证、保三业的监管机构去协调监管,才能更及时地判断风险的程度和出手的程度。建立一个有决策权和执行权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能够更好地协调一行三会的政策,减少政策冲突和监管冲突,提高金融业的政策执行效率。”

  “中国人民银行短期不会采取大规模的货币放松,货币政策将保持中性。”吴晓灵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说,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已经多次指出,当前经济处在合理运行区间,只要经济不出现大问题,那么就不会采取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将着重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央行的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