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 别忘发展二字

03.06.2014  10:04

近几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规模扩大,中国的金融监管工作也有长足进步。一是金融监管机构的力量不断加强,监管手段不断增加,颇有鸟枪换炮的味道。二是在监管政策上不断完善。监管部门自己掌握着政策制订权,因此出台政策非常方便。

  不过,从被监管者的角度看,金融监管工作的“长足进步”则让他们感到太多约束。有业内人士称,这两年,金融监管部门与大搞业务创新的金融机构的关系,基本上就是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银行不断在前面搞创新,监管部门在后面紧追不舍。比如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治理银行同业业务等,都是如此。

  以去年6月份银行间市场突然出现的流动性危机为例。关于此次流动性危机的真正原因众说纷纭,除了很多常识性的解释之外, 央行 在流动性危机中迟迟不愿援手则让市场费解。有市场人士认为,“央行铁腕,意在同业。”此后, 银监会 主席 尚福林 即表示,有关同业业务的规范性文件正在研究。这一表态后来变成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银监办发[2014]140号)。

  在同业业务方面的领先者 兴业银行 ( 601166 , 股吧 ),就受到了监管急刹车的优先“待遇”。数据显示,2007年时,兴业银行总资产8513亿元,位列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第四位。到2012年年末,兴业银行总资产达到3.25万亿元,超越 民生银行 ( 600016 , 股吧 )和 浦发银行 ( 600000 , 股吧 ),逼近 招商银行 ( 600036 , 股吧 ),且净资产收益率(ROE)一直保持行业领先。其中,兴业银行同业资产到2012年年底也已经达到1.17万亿元,占总资产的36%,为同业最高。不过,随着监管政策变化,2013年兴业银行在同业资产配置上做了不小的调整,在同业项下的三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从2012年的36%下降至29%。至2013年年末,兴业银行总资产约3.68万亿元。照此计算,兴业银行同业资产在2013年为1.06万亿元,规模比2012年年底减少约1100亿元。

  在监管层看来,同业业务是在搞监管套利,尤其是各类带有影子银行性质的业务,变相逃脱了监管。但在市场人士看来,在中国尚未完全市场化的金融环境下,低风险套利恰恰是打破人为管制、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表现,银行比的是敏感的市场嗅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灵活的战略管理。对于这两年兴起的理财业务,监管机构与市场的“对立”大抵类似,也是监管机构出于风险考虑的监管与各类金融机构变相扩大信贷规模之间的一场博弈。

  金融监管不断追赶和规范创新,从部门职责上看并没有什么错,但如果从整个金融业的发展以及从整个经济体系来看,结论可能就会不一样。金融业的本质是为实体经济的发展配置金融资源,究其根本还是为了经济的发展,准确地说,是在一定的风险控制之下来服务于发展。这种观念,应该成为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从业者这一对共同体之间的基本理念。

  我们的研究人员前不久调研时与地方官员沟通,一位官员对于国内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总结非常到位:“中国的GDP盘子这些年扩张的这么厉害,银行还是那几家,(银行)只能是明珠暗投啊!否则,GDP早跌下来了”。这种描述应该说非常到位,而且有高度。中国的经济规模已超过50万亿人民币,高居世界第二,但中国的银行数量和表内信贷扩张的数量与此都有差距。如果没有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等各种影子银行业务,根本不足以支撑这样的经济增长。因此,说影子银行资金在一定程度托住了GDP,这也不为过。

  我们无意否定监管部门的监管本职工作,但现在的问题是,市场改革和金融改革的进展不大,但在金融监管上的“管”和“卡”却有趋严之势。最后监管部门倒是工作到位了,但结果就是GDP增速显著下滑、市场信用水平降低、人民币贬值、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撑不足……这决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结果。